金融所 李广子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总书记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振奋人心,对新时期指导我们从事金融研究、推进“三大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一,学习总书记讲话,树立建设“三大体系”的坚定信心。总书记讲话强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体现出的是一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开展金融研究、建设“三大体系”过程中,我们尤其需要这种自信。正如张晓晶所长在2021年第1期《金融评论》杂志的“主编寄语”中所说:“以西方成熟市场经济体为参照,中国金融发展无疑是‘落后的’、‘低效的’”,但却在促进了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了长期的金融稳定。“这是不能被西方主流金融理论所充分解释的中国叙事。如果说以前对于中国金融发展经验的总结还缺少‘底气’并唯恐其与主流不一致,那么今天,这种‘不一致’或‘悖论’恰恰是中国经验的价值所在,是构建中国金融学不竭的源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展望未来,我们应当有构建中国金融学、打造金融学“三大体系”的理论自信。
第二,学习总书记讲话,牢牢把握为人民做学问的立场和方向。总书记讲话深刻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与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科学的研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其研究的结论往往存在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而研究结论的细微差别却可能带来重大的社会影响。社会科学研究的这种特点决定了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必须有鲜明的立场。作为社科院的科研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为人民做学问的立场和方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我们的立场只能是人民的立场;我们的研究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服务,必须以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作为开展论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的结论要经得起人民和实践的检验。
第三,学习总书记讲话,在“国之大者”中确立研究重点。总书记讲话强调,要“牢记‘国之大者’”,新的征程上,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谢伏瞻院长2021年2月《在<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编委会上的讲话》指出,“心系‘国之大者’,关注国之大局、国之大要、国之大事、国之大计,就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聚焦党中央关心、强调的战略和政策问题,聚焦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是未来我们开展金融研究、建设“三大体系”的根本遵循。在未来确定研究方向和选题时,我们必须坚持以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首先要想清楚这个方向和选题是否是党中央关心、强调的战略和政策问题,是否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重大关切,是否有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而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纯粹的学术研究而仅关注于一些细枝末节,不能为了所谓创新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的引领者,才能够做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研究,才能够保持社科院科研工作者应有的学术品位。
第四,学习总书记讲话,要始终发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治学精神。总书记讲话首次提出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并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对于从事金融学研究、建设“三大体系”来说同样如此,“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我们必须坚守和发扬的治学精神。任何一项优秀成果的取得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需要十年磨一剑甚至更长时间。社科院老一辈学者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治学典范,那些传承下来的学术经典无一不是长期积累的心血之作。展望未来,在从事金融研究、建设“三大体系”过程中,我们要继续发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治学精神,把老一辈优良的治学精神传承下去,做出我们这一代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