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党史学习大讲堂举办第一期讲座。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研究员受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及其历史经验》为题进行了宣讲。本次讲座由金融所党委书记胡滨主持,金融所全体同志、在站博士后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部分研究人员参加了本次讲座。
黄群慧研究员的讲座深入阐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历史成就及宝贵经验,系统回顾了我们党锲而不舍地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他分析指出,这一历史进程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1949-1978年是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第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现代化进程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探索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道路;第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新时代,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从高速度工业化转向高质量工业化。在进入新发展格局后,中国共产党将在新发展阶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进行新探索。他进一步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的辉煌的历史成就,指出,中国工业化进程总体上基本实现工业化并正在转入后工业化阶段,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新中国的工业化,是世界头号人口大国的工业化,解决了8.5亿人口脱贫问题,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国工业化进程正在产生更大的全球“外溢”效应,为后发国家提供新的工业化经验,这对世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意义巨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有效推进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对当今世界经济学经济理论创新发展有重大指导意义。最后,黄群慧研究员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化所建立的历史经验:其一,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地坚定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其二,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其三,积极探索和遵循大国工业化规律,与时俱进、全面协同地推进工业化进程。
之后,金融所所长张晓晶做了点评。张晓晶首先指出,黄群慧所长通过工业化进程的分析,至少在三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大意义:一是让中国赶上了时代,二是引领中国进入不可逆转的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三是提供了工业化、现代化的中国版本。张晓晶也提出了值得探讨的问题。如工业化这个概念来自英语,本意是产业化,而且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区别,产业化的内涵更丰富,还包括服务化、信息化、数字化等等。因此,若要考虑中国经济往什么方向发展,就得先明晰工业化的具体内涵,比如说目前我们强调的制造业化。再有,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发展规律是依次递进发展,简单来说就是从农业转向工业,再从工业转向服务业。因此,有观点认为,我国目前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要向服务业方向转变。但是,这会带来典型的“鲍莫尔病”问题。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一般有两个:一是生产率导向,二是需求导向。如果这两种动力均存在的话,那么我国未来产业会向哪个方向发展?这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黄群慧所长的讲座引起与会青年科研人员的浓厚兴趣,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涛、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李俊成等积极发言,谈了各自的收获和体会,并就感兴趣的问题与主讲人进行了探讨和交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最后,党委书记胡滨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黄群慧所长的讲座细致梳理了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总结了这一进程的中国意义、世界意义和历史意义,既是一场富有经济学意义的学术讲座,也是一期精彩的党史学习教育宣讲,为我们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一深刻道理,收获很大,很受启发。他号召全所同志,结合各自研究领域持续深入抓好党史学习,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立足本职,专心科研,努力推出更多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全心全意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供稿人:李俊成、汪勇、赵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