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消息,
许斌行长首先介绍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历史演变过程,按照中国的规律,可分为如下阶段:
第一阶段,行政的固定汇率时期。具体又可分为:1.1949-1952年期间的国民经济恢复阶段,这时期人民币汇率决定主要参照于进出口商品理论比价和国内生活品的物价指数来确定,其主要用途为非贸易用途;2.1953-1973年期间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这时期人民币汇率决定主要参照于国内的物件水平及国际市场状况来确定。由于此时西方对中国设置的禁运政策,因此,这个时期我国与西方国家间基本没有贸易往来。取而代之,这个时期的主要贸易往来基本上是与苏东国家间的,而且实行的是以瑞士法郎作为记账货币的记账贸易形式。因此,这个时期的人民币汇率仍然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且在1972年以前,我国是不对外公布人民币汇率的。
第二阶段,多重浮动汇率时期。1973之后,我国进入了经济转轨时期。随着中美关系的解冻和世界石油危机的爆发,我国开始采用“一揽子”货币汇率政策。但许斌行长认为,当时的人民币汇率的理论价格与实际水平有较大差距,汇率的制定更倾向于政治因素,而非市场因素。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由于我国逐步加强了和西方国家的交往,之前所沿用的人民币汇率制定难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我国又对人民币汇率进行了新的调整。1979年后,我国为鼓励出口,施行了“外汇留成政策”,即企业所得外汇收入,与按国家外汇管理规定分配使用后的外币净收入,按规定向财政机关申请办理了外汇留成的数额。但由于当时我国外贸体制中存在的一些特性,如进口企业和出口企业并不统一,这样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即进口企业有外汇额度而不用,出口企业需要外汇额度却没有这对矛盾。为了更好的调节这对矛盾,我国在1980年10月批准中国银行开办外汇调剂和额度借贷业务。通过对外汇额度的市场化调剂,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存在于人民币官方汇率之外的一种市场化汇率,从而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以往的外汇供求状况。为了鼓励出口,我国还实行了贸易内部结算价,即本国外贸企业出口换汇之后,到银行结算时,不是按照当时公布的官方汇率结算,而是按照更高的贸易内部结算价结算。
为了进一步实现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我国不断地对人民币汇率水平进行调整。在调整过程中,我国又提出了一个确定人民币汇率水品的调整原则,即“以美元为基准的有限弹性汇率”。为了减少我国汇率双轨制所带来的不断,使人民币的官方汇率与贸易内部结算价逐渐的接近,我国开始推动人民币贬值。到1984年末,我国人民币汇率的官方结算价终于与内部结算价基本持平,并从
1994年我国公布的人民币汇率并轨的表述为:人民币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直到现在,人民币汇率制度仍旧沿用这个表述基础。从此,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了单一的汇率。通过建立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生成了以市场为主体、以供求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决定平台。
许斌行长指出,关于我国人民币改革的问题,需要注意如下几点:1.不能完全套搬国际上的理论来分析我国的问题;2.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主要历史使命,政策也要服从于这个大局;3.中国的外汇大多数时候是处于稀缺状态的。
对于下一步人民币汇率改革,许斌行长认为,我们需要坚持已经成功的做法,完善操作过程中的缺陷。
我所副所长殷剑峰研究员主持了本次论坛,来自所内外的40余人参加了本期《金融论坛》,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赵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