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国际债券市场开始完善。尤其是自2000年以来,国际债券市场一改传统的发展模式,交易的产品种类越发多样化,信用产品开始占据主导地位。随着资产证券化过程的推进,众多债券衍生产品逐渐成为债券市场发展的中坚力量。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债券市场发行规模增长迅速,信用产品占主导地位。从国际债券市场近十年的发展历程看,欧美债券市场的发行规模迅速增长。信用产品逐渐超越利率产品,成为欧美市场的主体产品,2009年美国信用产品(包含市政债、抵押债务凭证,公司债、商业票据、资产支持证券等)占整个债券市场的比重为60.94%,利率产品占比已下降到27.8%,其中国债占18.2%、联邦机构债占9.6%。而1999年美国信用产品占整个债券市场的比重为51.20%,利率产品占36.5%,其中国债占29.9%、联邦机构债占7.5%。
第二,抵押债券市场发展迅猛,成为信用产品的中坚力量。信用产品市场迅速发展,主要源于资产支持证券(MBS、ABS)、抵押债务凭证(CDO)和信用衍生产品规模的快速扩张。1980~2008年,美国各类资产支持证券、抵押债务凭证总额由1100亿美元扩张至11.5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8%。为了分散风险,应对金融监管,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逐步成为信用产品中占比最高的主导性产品。1999~2009年,美国MBS占比从20.3%上升至26.6%,公司债占比从17.3%微升至18.5%,市政债占比从10.3%降至7.9%,货币市场工具(包含商业票据等)占比从11.4%微降至11.3%,其他信用产品(包括ABS,CDO等)从3.3%增长至8.0%,而国债占比从29.9%下降至18.2%。
第三,信用衍生产品创新成为推动市场发展的关键动力。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纽约互换市场推出信用违约互换(CDS)后,CDS交易得到迅猛发展,成为全球市场成长性最显著的衍生产品。根据英国银行家协会(BBA)报告,1995年全球信用衍生交易未清偿交易的名义价值仅为100亿美元,2008年已高达72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98%。2001年以来,日本信用衍生工具也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在利率衍生品交易下降5.1%,外汇交易合约下降5.3%的情况下,信用衍生品却获得了21.8%的增长。信用衍生品市场参与者也从最初的银行、扩展到固定收益投资者、保险公司、高收益市场基金、新兴市场基金以及非金融机构,信用衍生品市场另一个重要变化是基础资产从主权债务已转向公司资产。信用资产证券化和信用衍生产品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全球信用产品市场发展的基本动力。
国际债券市场之所以能够否得以迅速发展,一方面得力于全球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创新,另一方面得力于投资者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信用风险机制的建立。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迅速发展的经济丰富了证券市场体系的产品种类。信用市场发展及信用产品体系的丰富,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美国经济在1980年代长期萧条低迷后,在1991年~2007年期间历经了长达18年的繁荣,美国房价在1996年~2006年持续上涨,2000~2006年美国旧房交易平均价格年均涨幅接近10 %,“热点地区”房价年均涨幅接近20%。在房价持续上涨及由此引发的“景气幻觉”支配下,美国金融机构发现原本严格限制的“次级抵押贷款”(简称“次贷”)由于抵押物(住房)市值不断攀升,已成为违约率较低、效益良好的信贷业务增长点,导致“次贷”投放规模不断增长,“次贷”相关证券规模不断扩张,并由此推动债券市场快速发展。
第二,信用风险转移机制的建立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创造了条件。从全球市场发展经验看,信用风险转移与对冲机制的建设,是信用债规模扩张、信用产品市场发展的关键。从美国信用产品市场发展情况看,自1970年代开始,美国陆续成立联邦全国抵押贷款协会、政府全国抵押贷款协会和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等机构,专门从事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并通过一系列立法改革加快资产支持证券市场的创新发展,推动了信贷资产支持证券(MBS)及抵押债务凭证(CDO)产品市场的快速成长。1980年代后,美国贷款机构发放贷款后一般都进行信贷出售或者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MBS)。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及其他资产支持证券既可以依赖发行机构自身信誉发售,也可以通过风险分级、外部评级等过程变为不同风险—收益结构的抵押债务凭证(CDO),售出后还可以公开上市交易。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借款人或发债人的信用违约风险分散、转移给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证券化机构的增信措施则改善了信用产品的流动性。
展望未来10年,未来十年,信用产品仍将占据债券市场的主导地位。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公司债、金融机构债以及MBS等信用产品的发行规模将迅速扩张,各种创新产品和衍生产品等将继续推出,信用债、资产支持证券、抵押债务凭证、信用衍生产品在内的信用产品体系,以及信用产品现券与衍生产品交易的市场体系将继续丰富和完善。金融机构基于信用风险转移目的将推进产品创新、扩张信用产品种类及扩大信用产品市场的交易规模。
新兴市场债券的投资吸引力将日益增强。随着新兴市场经济的起飞,各项基本面因素得到改善,包括经济增长持续稳定、主权风险降低,信用评级将得到提高;在技术层面上,当地货币持续升值,国内流动性良好,政府收支情况改善,外债也有减少趋势;在结构层面上,新兴市场占全球经济的比例不断扩大,投资者基础更加广泛,也都令该资产类别表现更加平稳。新兴市场债券的吸引力,已愈益来自其升值潜力。
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之一,中国将逐渐参与到国际债券市场之中。我国近年来在参与国际债券市场的过程中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例如2006年,有关部门批准了国际金融组织发行人民币债券和泛亚基金投资人民币债券,以及两家政策性银行发行境内美元债券,这为我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开端;2009年5月,中石油在境内债券市场发行中期票据融得了10亿美元,成为首家在境内债券市场发行外币债务融资工具的企业。此举不仅契合了大力发展债市的思路,也开辟了金融市场支持产业融资的新渠道。2009年9月,财政部在香港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这是中国国债首次在大陆以外地区发行,也是首次在大陆以外地区发行人民币计价的主权债券。未来进一步开放我国债券市场,不仅有利于吸收外部资源发展本国经济,推动我国债券市场的产品创新,还有助于拓展市场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市场流动性,完善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和各项制度,消除金融脆弱面,加强债券市场监管的协调与合作,使中国债券市场逐步成为国际债券市场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