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30日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频频触及跌停之后,12月16日人民币对美元大幅高开,盘中价一度触及2005年汇改以来的新高。与之相应,人民币汇率问题再次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包括对升值论、贬值论、均衡论的争辩。人民币连续触及跌停是否意味人民币汇率面临出现拐点,国际投资机构是否做空中国,外资是否会大范围撤离,这些确实值得探讨与关注。
此次人民币即期急速下跌的原因错综复杂。从国际市场来看,有分析认为,近期欧债危机等原因引起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美元升值预期开始走强,美元指数不断反弹,是导致人民币贬值的主要因素。当前NDF更多受到香港离岸美元/人民币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的影响,近期境内外人民币汇率出现倒挂,很大程度上导致国际投资者的跨境套利活跃。另外,欧美银行的去杠杆化过程对资金流向、金融市场、货币汇率产生很大的影响,再加上国际市场震荡使国际投资的避险需求增强,从海外抽调部分资金回母国也是国际资本流出的原因。从国内市场来看,中国经济面临下滑和通胀、房地产和资本市场低迷等多重压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资本对中国投资的预期和进度安排。
但是,人民币即期汇率连续触及跌停并不能说明人民币就此进入贬值通道,也并不能理解为外资抽逃,看空中国。回顾近期即期汇率连续下跌过程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没有贬还略微有所升值。只是,市场不应该是单边的市场,而应是双向波动的市场,这也符合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实际上,从2007年以来,无论是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美债危机、爱尔兰债务危机等,全球金融市场经历了持续波动调整的过程,对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的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在2008年12月初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的阶段,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和人民币汇率就曾出现短暂贬值,之后随着2009年一季度末全球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初见成效,美元指数开始下滑,新兴市场国家汇率重新进入升值通道。
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金融的平稳发展情况下,人民币应该是升值趋势。同时,升值的幅度也不宜过快,温和的渐进式升值将有利于发展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海外投资的步伐。
我们必须看到,通货膨胀是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目标,但不应是唯一目标。货币政策需要在保障经济增长、防止通货膨胀和热钱流入、汇率稳定、流动性等多重目标中寻求平衡。针对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等问题,需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发展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鼓励跨境投资和贸易的发展。
考虑到外汇占款是基础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央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净外汇资产的变动是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的率主要内生性因素。央行必须协调好本、外币操作之间的关系,包括通过央行票据和存款准备金率对冲外汇占款的流入,而准备金率作为数量型工具可以为货币政策的微调提供更多的空间。根据国内外金融市场的最新态势及汇率走势,央行对外汇的公开市场操作也需要相机抉择,并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以对市场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这方面,美国财政部设立的用于外汇市场操作的外汇稳定基金值得借鉴。
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推动人民币跨境贸易和投资的支付清算和使用。另外,应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的限制,稳步审慎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同时,应从政策面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
此外,股市、债市、汇市联动机制和风险传递机制值得深入探讨。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背景下,全球市场传递机制和连锁反应日渐明显。无论是各方关注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还是就业、物价、收入分配政策,全球经济走出低谷困境确实需要标本兼治的多元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