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ilding up the Sound Financial Intermediary System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孙涛,男,1970年生;199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9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经济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
前言
金融全球化反映了不断增加的、以跨境资本流动为表现形式的全球联系。金融全球化过程中,多数国家的金融中介和金融业务跨国发展,巨额国际资本通过金融中心、按国际通行规则、在全球范围迅速运转,同质的金融资产形成统一价格。
金融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可降低资金的运用成本,提高资金效率,促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配置,促进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促进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在国际范围内分担风险,从而减少消费波动和宏观经济波动。另一方面,它也带来诸多问题和风险:加剧原本存在于一国之内的风险及其扩张范围,跨境之间的金融联系使这种风险迅速在各国间传播;增加了制订与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及金融监管(特别是全球金融监管)的难度;增加一国经济金融的脆弱性,导致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本次金融全球化过程中的金融危机——1990年代初的印度金融危机、1990年代的北欧银行危机、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9年的巴西金融危机、2000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200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和土耳其危机等都是金融全球化风险的具体表现。金融全球化的实质是世界各国按照世界统一的规则出牌,更准确地说,是各国按照发达国家(主要是美欧日)制订的游戏规则参与游戏。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数国家参与和制订国际规则中的作用较小,只能被动遵守和服从。这种被动性决定了金融全球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将面临日增的金融波动甚至金融危机压力。在金融全球化继续拓展的21世纪,金融危机仍将不可避免。
一国要想从金融全球化趋利(提高金融效率和实现经济增长)和避害(防范金融危机和减少经济波动).需要建设完善的宏观经济框架(货币、财政、汇率政策等)和良好的治理(公司治理和公共治理)。金融中介通过影响宏观经济框架和公司治理(治理的组成部分之一),决定着一国从金融全球化趋利避害的能力和程度。金融全球化过程中,金融中介的作用不可替代。
中国从金融全球化获得了巨大收益。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进程便是中国融入金融全球化的过程:外资大量流入,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持续增长。然而,在融入金融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不但面临新增的外来冲击和风险(如资本流出入带来的经济金融波动),而且原有的脆弱性可能因金融全球化而被放大(如来自国外的金融传染可能加剧银行风险)。得益于资本项目管制和较早的宏观经济调整,中国躲过亚洲金融危机一劫。中国加入WTO意味着金融全球化的风险已成为迫近的现实。中国能否避免下一轮金融危机的困扰和冲击,取决于我们的政策应对。只有增强自身的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中国这艘巨轮才能在激流险滩中破浪前进。
然而,目前,中国的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明显不足,为金融脆弱性所困,银行不良债权和人民币币值波动压力便是此金融脆弱性的集中表现。银行不良债权是过去二十年改革开放付出的成本,是我们吃的一种“老本”。我们依靠高经济增长率、宏观经济政策(如资本管制政策)和国家信誉,防止了这种脆弱性演化为金融危机。同样,人民币汇率波动压力也因中国的较快的出口和经济增长率及货币政策调控能力的提高而有所缓解。
我们必须看到,随着中国日益融入金融全球化浪潮,中国的“老本”已近极限(如银行不良贷款率比亚洲危机前的许多国家都高)。而且,在封闭时代有效的政策效果将逐渐消减,中国可控的宏观经济政策手段、效能和空间趋于缩小:通过调整利率以缓解汇率压力的能力受到制约;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未来的货币政策将面临如何在防止经济过热、资产泡沫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寻求艰辛的平衡。从财政政策看,中国的或有负债使中国的实际发债空间和能力大打折扣,中国的债券在国际上信誉和筹资能力无法与美欧日债券相比,甚至比不过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如韩国)债券。从汇率政策看,中国的汇率政策及与之相关的出口将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甚至攻击)。中长期看,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实力的增强,我们将更多地遵循国际准则,采取浮动汇率制和开放资本项目。这些都将缩小我们的政策空间。
面对上述挑战和风险,中国不是没有对策。构建健全的金融中介体系便是治本之策之一,也将是中国改革开放走向最终成功的关键一役。金融中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中国金融中介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畅通,妨碍汇率体制改革的推进,对资本项目开放形成掣肘,财政政策可持续性因金融中介问题及其风险而面临威胁;中国金融中介参与企业的公司治理程度严重不足,既不能作为股东也不能作为大的战略投资者发挥外部监督治理作用,导致金融风险积聚,金融脆弱性增加。中国金融中介已经成为影响中国进一步从金融全球化趋利避害的重大障碍。若想避免重蹈日本覆辙,中国必须构建健全的金融中介体系。打胜此役,意义重大。
然而,打胜此役绝非易事。因为此役表面看是金融中介改革,实质上涉及当前经济金融改革的主要待攻坚内容。而且,全球全球化给我们规定了构建健全金融中介体系的时间表。为从金融全球化趋利避害,为解决中国面临的紧迫问题和拓展政策空间,为适应国际竞争格局演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化之趋势,我们必须从金融中介治理和金融交易环境两方面同时着手,构建健全的金融中介体系。在不惜代价进行财务重组的基础上,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外资银行、投资基金等),逐渐改造国有银行,发展非国有银行、投资银行和信贷评级机构等非银行金融中介,在完善金融中介治理的基础上构造多元化的金融中介体系。与此同时,打破垄断,促进充分竞争市场结构,发展多种金融工具,扩展金融宽度,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存款保险体制,完善最终贷款人制度,完善保护债权人和股东利益的法律,增强合同实施能力。
本书的贡献之一,是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视角考查金融中介在金融全球化中的作用及其构建。首先,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分析金融中介在一国从金融全球化进程趋利避害的作用。金融全球化在提高金融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金融不稳定和经济大幅波动。一国从金融全球化趋利避害——促进经济增长(提高金融效率)、减少经济波动(保证金融稳定)的前提条件是该国具备完善的宏观经济框架和良好的治理。健全的金融中介体系可使一国从金融全球化趋势利避害,它通过影响货币、财政、汇率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及公司治理等微观机制,影响一国从金融全球化的获益程度,进而影响金融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那些从金融全球化获益较多的国家(或利益集团)会积极参与和推动金融全球化,那些受益较小或受冲击较大的国家(或利益集团)可能反对金融全球化。其次,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分析重构金融中介体系的思路。提出金融中介治理和金融交易环境两个概念,构建健全的金融中介体系,需要从提高金融中介治理水平(引入战略投资者、加强董事会、施加并购压力、给予管理层高薪及股东诉讼等机制)和改善金融交易环境(市场结构和金融工具、法律体制和合同实施及政府安全网)两大方面同时入手,缺一不可。金融全球化为提高金融中介治理水平和改善金融交易环境创造了条件:外资金融中介(如外资银行、投资基金、养老金)可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别国金融中介产权改革,完善以强化独立董事作用为标志的董事会,改善金融中介治理;国际通行的金融监管体制(如巴塞尔协议)和监管治理概念(独立性、可靠性、透明性和一致性)可为其它国家所广泛借鉴与采用;有关金融的法律、法规、准则和规则的全球化,可帮助后进国家迅速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体系。
本书的贡献之二,是从理论、实证、历史和国别视角展开对金融中介的全方位分析。在理论概括的基础上,结合实证分析、国际经验和历史教训,说明金融全球化时代,构建健全金融中介体系的着眼点和思路。构建健全的金融中介体系,不仅是金融中介自身组织结构和人员的重构,也不仅是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更是提高金融中介治理水平和完善金融交易环境的系统工程。无论是美日等发达国家,还是印度和韩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亦或是俄罗斯和匈牙利等转轨国家的经验和教训都说明,建立健全的金融中介体系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提高金融中介治理水平——在再资本化的基础上进行产权改革,吸引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加强董事会等。二是创造良好的金融交易环境——促进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发展多元化的金融工具,扩展金融宽度,建立有效的政府安全网,推进保护债权人和股东利益的法律建设,增强合同实施能力。
总之,本书试图以金融全球化为背景,梳理金融中介与宏观经济政策及公司治理的关联,在对金融中介治理和金融交易环境进行理论与实践比较之后,归纳金融全球化时代构建健全金融中介体系的规律。本书的基本结论是,金融全球化时代,要以保护债权人和股东利益为基本出发点,以提高金融中介治理水平和完善金融交易环境为手段,以“健全”的金融中介体系为目标,使中国从金融全球化中趋利避害。
本书分两大部分共九章。
第一部分理论篇(第一章到第五章)。根据逻辑关系依两个层次展开。第一个层次分析金融全球化时代呼唤健全的金融中介体系。健全的金融中介可以改善宏观经济框架,促进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进而从金融全球化趋势利避害——提高金融效率和实现经济增长,保证金融稳定和减少经济波动。第二个层次是从金融中介治理和金融交易环境两个视角,说明金融全球化时代构建健全金融中介体系的思路。本篇结束后略作理论小结。
第二部分实践篇(第六章到第九章)。运用理论篇的理论、逻辑和分析层次,对美国、日本、印度、韩国、俄罗斯、匈牙利等国家金融中介改革与发展的国际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结合中国金融中介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说明金融全球化时代,重构健全的金融中介体系将是中国经济金融改革成功的关键之举,提出构建健全金融中介体系的基本思考。本篇结束后略作小结。
各章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章概述了金融体系理论、金融中介理论、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之间的关系。金融体系是贷款人与借款人根据债权债务关系交换资金的市场,是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促进储蓄和资金流动、配置资本、改善公司治理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金融中介是指从事买卖金融资产业务的企业,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金融工具的开发者和提供者,金融中介影响金融市场的规模与成熟程度,决定金融工具的数量与质量。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是相互竞争、相互依存、互补共进的关系。
第二章在概述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含义的基础上,分析金融全球化的动因和影响,指出一国从金融全球化趋利(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金融效率)避害(减少经济波动和保证金融稳定)的条件是完善的宏观经济框架和良好的治理(公司治理和公共治理)。随后分析了金融全球化与金融中介的互动关系,指出金融全球化时代的金融中介呈现集中化、国际化和混业化特点,金融中介拓展了金融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最后提出金融全球化时代健全金融中介体系的含义——健全的金融中介中的“健”是指金融中介具备充分的激励、硬预算约束与竞争(及其决定的市场约束)机制,“全”是指建立拓展金融宽度和多元化金融中介体系。提出金融中介对宏观经济框架和公司治理有着重要影响的观点。
第三章阐述金融中介对宏观经济框架和公司治理(治理的内容之一)的影响。通过金融中介对货币、财政、汇率等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的分析,说明金融中介在提高金融效率和保证金融稳定方面的举足轻重作用。在归纳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集中分析金融中介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机制与模式,说明无论是英美公司治理模式还是德日公司治理模式,都体现着金融中介在企业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章提出金融中介治理概念,着重从产权方面,分析提高金融中介治理水平的机制。金融全球化时代,不应只强调公司治理,而要研究和重视金融中介治理。因为金融中介治理影响金融中介的激励、约束与竞争机制,进而影响金融中介参与企业公司治理的意愿与能力。本章分别从国有还是私有、竞争还是垄断、家族控股还是机构投资者控股、内资还是外资等四个方面,分析金融全球化时代强化金融中介治理的几个方面,得出以下结论:在促进金融中介的激励、约束与竞争机制方面,私有产权于国有产权,竞争胜于垄断,机构投资者胜于家族控股,外资胜于内资。
第五章提出金融交易环境的概念,分析其对金融中介的影响。市场结构和金融工具、法律体制和合同实施及政府安全网是金融交易环境的主要内容。市场结构是竞争还是垄断,金融工具是否多样化影响金融中介的健全程度。大陆法系还是普通法系、法律体制对债权人和股东利益的保护程度,合同实施能力也影响金融中介的健全程度。监管治理和金融监管体制、存款保险体制和最终贷款人等政府安全网,决定着对金融中介的监管宽容程度、显性或隐性担保水平,影响金融中介的健全程度。
第六章比较和分析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印度、韩国等新兴经济体,俄罗斯、匈牙利等转轨国家的金融中介体系构建与改革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美国凭其良好的金融中介治理和完善的金融交易环境构筑了比较健全的金融中介体系,金融控股公司便是其健全金融中介体系的缩影。公司治理结构残缺、监管宽容、扭曲的存款保险体制和宏观经济政策失误是导致日本金融中介困境的主要因素。尽管印度政府对金融中介的干预程度较大,银行私有化进程较慢,但印度却凭其英美普通法系传统、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实现了较大的金融宽度。在分析韩国财团体制、政府干预对韩国金融中介体制的负面影响基础上,说明韩国债券市场和相应金融中介的发展对推动韩国经济迅速复苏的重要作用。在介绍俄罗斯金融危机与改革、匈牙利成功重组银行体系的经验基础上,归纳出转轨国家金融中介改革的基本经验教训。
第七章着重分析中国金融中介对宏观经济框架和企业公司治理的影响。中国金融中介的垄断格局、低效率和高成本及其不稳定,使金融中介成为货币、汇率、资本项目开放和财政政策的极大制约。而且,在概述中国融资模式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上,指出中国金融中介在企业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远未发挥出来,对企业的激励、约束与竞争机制没有积极影响。中国金融中介发展滞后,严重阻碍中国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趋利避害。
第八章分析中国的金融中介治理和金融交易环境及中国金融深化的基本特征。结合前述理论,分析说明中国的金融中介治理和金融交易环境现状:国际上通用的金融中介五大治理机制(主要是股份制银行)在中国有所发展,但远未达到金融全球化要求。从金融交易环境看,中国的金融中介体系呈现出国有银行主导的市场结构,金融工具较少,金融宽度有限。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取得较大进展,但仍存在监管宽容,金融监管理念急待更新;存款保险体制尚未建立,对中小储户的存款保障机制欠缺;最终贷款人作用受制于潜在担保的影响而难以有效发挥。不佳的金融中介治理和急待改善的金融交易环境在金融深化方面的表现是中国金融深化畸型发展,金融中介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度下降。
第九章,在分析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从金融中介治理和金融交易环境视角对构建健全金融中介体系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首先,本章以全球经贸金融竞争格局为背景,分析构建健全金融中介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中国过去二十年中成功地实施了汇率(稳定甚至低估人民币汇率)、出口(扩大对美出口)和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元资产)三位一体战略,经贸规模和金融实力大为提升。中国应该也能够在未来10年内坚持此三位一体战略。然而,三位一体战略并不能保证中国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国家,为避免重日本金融困境。中国需要从更广泛的视角分析和推进金融中介改革。然后,从金融中介治理和金融交易环境两个视角对健全金融中介体系的构建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推动金融中介的多元化(“全”)发展,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发展多层次的非银行金融中介,如信贷评级机构和投资银行,二是培养非国有银行。而这两个层次都以具备充分的激励、硬预算约束和充分竞争及其决定的市场约束(“健”)为实现基础。从金融中介治理看,在不惜代价完成财务重组的基础上,大胆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尤其是国外战略投资者),增强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作用;从金融交易环境看,在促进充分竞争市场结构和多元化金融工具发展、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建立存款保险体制和完善最终贷款人作用的基础上,推动旨在保护债权人和股东利益的法律改革,并切实提高合同实施能力。重构金融中介体系绝不是朝夕之功,它需要决心、勇气、耐心和智慧。中国政府的魄力与智慧,中国人民的创造性与灵活性将是成功构建健全金融中介体系的根本保障。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篇
第一章 金融体系与金融中介:理论简介
第一节 金融体系理论简介
第二节 金融中介理论简介
第三节 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
第二章 金融全球化与金融中介
第一节 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
第二节 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与获益条件
第三节 金融全球化与金融中介的关系
附件1 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简略比较
第三章 金融中介与公司治理及宏观经济框架
第一节 金融中介与宏观经济框架
第二节 金融中介与公司治理
附件1 金融全球化时代的金融中介与金融稳定
第四章 金融中介治理
第一节 加强金融中介治理的着眼点之一:国有产权还是私有产权
第二节 强化金融中介治理的着眼点之二:家族控股还是机构投资者持股
第三节 强化金融中介治理的着眼点之三:竞争还是集中
第四节 强化金融中介治理的着眼点之四:内资还是外资
附件1 金融中介的垄断、竞争体制与金融稳定
第五章 金融交易环境
第一节 市场结构和金融工具
第二节 法律体制与合同实施
第三节 政府安全网
第二部分 实践篇
第六章 金融中介改革与发展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美国金融中介发展概述及金融控股公司
第二节 日本金融中介改革与困境
第三节 印度和韩国金融中介改革
第四节 俄罗斯匈牙利等中东欧转轨国家的金融中介改革
第七章 中国金融中介与宏观经济框架及公司治理
第一节 中国金融中介与宏观经济框架
第二节 中国金融中介与公司治理
第八章 中国金融中介治理与金融交易环境
第一节 中国金融中介治理和金融交易环境
第二节 中国金融中介的发展与金融深化
第九章 金融全球化时代健全金融中介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从国际竞争棋局看金融中介构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节 金融全球化时代健全金融中介体系的构建
附件1 中国金融中介的组织结构——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
附件2 发行次绩债券
附件3 金融中介工作人员薪酬结构的设计
参考文献
后记
Abstract
Within the context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the book summari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intermediary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al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cro-economic policy and financial transaction circumstance. With theoretic and practical comparisons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y governances and financial transaction circumstances, it also induces the law of soundly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system in the era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The conclusion: In the era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benefit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we must defend the interests of debtors and shareholders on high agenda, improve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nancial transaction circumstance, and also, construct financial intermediary system.
Contents
Part Ⅰ Theoretical Section
Chapter 1. Financial System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ry: A Theory Review
1.1 The Theoretical Review on Financial System
1.2 The Theoretical Review on Financial Intermediary
1.3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and Financial Market
Chapter 2.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ry
2.1 Globalization and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2.2 The Effects and Beneficial Conditions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2.3 The Interaction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ry
Annex: A Brief Comparison of Universal Vs. Special Operation
Chapter 3. Financial Intermediary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 Macro-economic Framework
3.1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3.2 Financial Intermediary and Macro-economic Framework
Annex: Financial Intermediary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in the Era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Chapter 4. The Governanc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y
4.1 Viewpoint 1: State-owned Property Vs. Private property?
4.2 Viewpoint 2: Kindred Vs.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4.3 Viewpoint 3: Competition Vs. Concentration?
4.4 Viewpoint 4: Native Funds Vs. Overseas Funds?
Annex: The Monopolistic/Competitive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System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Chapter 5. Financial Transaction Circumstance
5.1 Market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Instruments
5.2 The Government Safety net
5.3 Law System, Contract Enforcement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ry
Part Ⅱ Practical Section
Chapter 6.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Development
6.1 The Outline of the
6.2 The Reform and Plight of
6.3 The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Reform at
6.4 The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Reform at Some Eastern-European Transitional Countries
Chapter 7. China Financial Intermediary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 Macro-economic Framework
7.1
7.2 China Financial Intermediary and Macro-economic Framework
7.3 The Development of
Annex 1: The Calculation of Mint-tax
Annex 2: Some Data Hypothesis and Formula Explanation
Chapter 8. The Construction of Soundly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System in the Era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8.1
8.2 The Construction of Soundly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System in the Era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Annex 1:
Annex 2: The Issuance of Subordinate Bonds
Annex 3: A Design of Staff Salary Structure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