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lation Targ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牛筱颖,女,1973年生于山东东明;1999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工作站工作。近年来,曾先后参与过中国财政部、中国保监会等委托的多项重要课题,并在《经济学动态》、《经济评论》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数篇学术论文。主要研究方向是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内容提要
上个世纪90年代货币政策实践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出现。这种以目标通货膨胀率为名义锚的制度最早由新西兰采用,随后有20多个国家也相继宣布采用这种制度,其中既有发达工业国、新兴市场国家也有转型国家。十多年的实践表明,这些采用通货膨胀制的国家都表现出了通货膨胀下降、经济增长稳定等较好的经济运行特征。该制度良好的实施效果引起了很多国家中央银行和经济学家的关注,目前另有30多个发展中国家正在积极准备向这种制度转型,而欧洲中央银行、美联储等则已经借鉴了其中一些制度安排,被经济学家们称为“隐含的通货膨胀目标制”。英格兰银行行长King(2000)认为这种制度的出现是20世纪90年代货币政策实践中最重要的一个发展变化,而另外两个变化——各国中央银行透明度普遍提高和全球范围内都出现的平稳的低通货膨胀——也与通货膨胀目标制密不可分。
在通货膨胀目标制蓬勃发展的90年代,我国的货币政策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则几经变革。首先是在90年代初期,信贷规模管制出现失控,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寻找新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经过1993年-1995年间的内部尝试之后,1996年将M1确定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实行信贷规模控制和货币供应量监控并行。1998年,我国正式废止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的控制,将货币供应量正式作为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但是,好景不长,与在西方发达国家昙花一现的命运相同,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还未正式实施几年,国内就有很多学者对其是否适合继续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就提出了质疑。我国货币政策应该何去何从的问题成为近年来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这样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下,本书旨在通过全面、系统地介绍和分析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与实践情况,了解这个货币经济学中的前沿问题,并考察这种制度是否适用于中国,为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全书主要内容共包括六章,具体框架结构如下:
第1章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背景知识做简单介绍,主要包括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兴起、概念、特点、发展状况,以及采用这种制度需要的前提条件等问题,为后面的研究提供基本认识。
第2章分析了通胀目标制产生的思想渊源。该制度框架内以稳定物价为主要目标、对中央银行透明度和独立性等要求的具体内容并非完全是新鲜事物,均有着较深远的思想来源。
第3章全面考察了各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具体框架和实施过程。包括各国中央银行法律框架中对货币政策目标和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规定,通货膨胀目标如何决定、衡量和设计,以及对中央银行透明度和责任的要求等详细措施。
第4章主要考察了各种工具规则和目标规则这两大类中各种有承诺的货币政策制度,对各自的优缺点作了简单比较;并考察了两种最优货币政策选择模型,以Fuhrer-Moore模型为基础的简单政策分析模型和以Clarida、Galí和Gertler (1999)的基本模型为基础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从理论上比较了各种政策制度效果。
第5章运用宏观经济计量方法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政策效果进行检验。主要采用DID的方法,检验了采用这种制度后对各国通货膨胀和产出的影响,以及采用这种制度后通货膨胀对外来冲击的反应变化。检验结果表明,采用这种制度的国家在长期的总体宏观经济表现比较理想。
第6章主要分析了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认为,我国目前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已不再完全适宜,而还未完全市场化的利率担当中介目标的时机也还不成熟,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作为未来的一种选择,但我国目前尚不完全具备采用这种制度条件,我们可以在货币政策渐进转型的过程中借鉴其中合理的成分。
本书研究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制度安排,既通过明确的政策目标和对责任的要求使中央银行受到约束,又赋予了其政策操作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同时其操作过程的透明度要求又保证了中央银行行为能得到及时监督和纠正,不至于偏离目标太远,防范了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发生,是一种有约束的相机抉择。经验研究也表明,该制度比较有效地改善了各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成为90年代全球范围内出现稳定低通货膨胀的重要推动因素。该制度的框架结构对各国的货币政策实践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有越来越多国家正在积极创造条件准备采用,我国目前虽然还不完全具备采用的条件,但我们建议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可以采纳其中的一些合理成分,如加强与公众的交流、提高透明度、明确目标并为政策操作结果负责等;并建议政府减少对货币政策的行政干预,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以保证货币政策稳定性和连贯性。
目录
导 论
第1章 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认识
1.1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兴起
1.2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含义与特点
1.3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发展概况
第2章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思想渊源
2.1 稳定物价作为主要目标
2.2 有约束的相机抉择与时间不一致性
2.3通货膨胀倾向的解决办法
2.4 中央银行独立性和透明度
2.5 中央银行信誉与公众预期
第3章 对通货膨胀目标制度框架的实践考察
3.1 通货膨胀目标制度框架
3.2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操作
3.3 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总体表现
3.4 通货膨胀目标制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第4章 最优货币政策选择
4.1 工具规则---简单反馈政策
4.2 目标规则——基于预期的政策
4.3 货币政策分析模型
4.4 承诺采用工具规则还是目标规则
第5章 通货膨胀目标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5.1 经验研究文献回顾
5.2 样本数据及分析方法
5.3 通胀目标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
5.4 通货膨胀波动、产出波动以及货币政策有效性
第6章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6.1 我国货币政策的变革历程
6.2 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适宜性
6.3 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可行性
6.4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CONTENTS
Preface
Introduction
Chapter 1 Basic knowledge of inflation targeting
1.1 Emerging of inflation targeting
1.2 The basic definition and features of inflation targeting
1.3 Situation of inflation targeting development
Chapter 2 The thoughts origination of inflation targeting
2.1 Price stability as the main target
2.2 Constrained discretion and time inconsistency
2.3 The solutions of inflation bias
2.4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and transparency
2.5 Credibility of the central bank and public expectation
Chapter 3 Review on the practice of inflation targeting framework
3.1 The framework of inflation targeting regime
3.2 Operation of inflation targeting
3.3 The whole performance of the inflation targeters
3.4 Some issues during inflation targeting practice
Chapter 4 Choice of the optimal monetary policy
4.1 Instrument rules---- simple feedback policies
4.2 Targeting rules---- forecast-based policies
4.3 Monetary policy analysis model
4.4 Commitment to adopt instrument rule or targeting rule
Chapter 5 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inflation targeting
5.1 Overview of the experience research literature
5.2 Sample data and analysis methods
5.3 Inflation targeting effect on inflation
5.4 Inflation volatility, output volatility and monetary policy efficiency
Chapter 6 Applicability of inflation targeting in China
6.1 History of China's monetary policy changes
6.2 Desirability of monetary aggregate as intermediate target
6.3 Feasibility of interest rate as intermediate target
6.4 Applicability of inflation targeting in China
Conclude Remarks
Reference
Append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