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dit Derivatives: an Innovative Risk Management Instrument
尹灼,女,1970年出生,天津人。1991、1998和2004年先后在辽宁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得经济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2003-2004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英国兰开斯特大学进行“银行信贷资产组合管理”项目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基于信用衍生工具的银行业信贷资产管理》被评为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毕业论文。
前言
提高中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是当前金融改革的核心任务,而金融改革所面临的困境是:如何构建金融体系的市场化运行环境有效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我们无从将中国银行业二十多年的发展与经历三四百年自然演进的欧美金融体系处处衔接,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金融业有可能利用后发性优势,从先行国家经历的诸多问题中获得启示,慎重地吸取经验,减少摸索时间,降低学习成本,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中国金融体系。
制定中国金融改革策略的出发点可以概括为如何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在一个变革与发展的时代里,如何与时俱进,利用金融创新理念和技术推动本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第二,在金融结构调整和金融体系完善的进程中,如何扬长避短,发挥现有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优势,缩短变革期,降低金融改革成本?
第三,在日益动荡的国际金融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如何使金融改革过程迅速提升金融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构建有效率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目前,解决中国银行业信贷资产管理问题的一些实践做法或改革建议,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是针对中国银行自身的公司治理机制,通过建立激励相容结构和完善信贷业务管理规则降低放贷业务在经营和管理环节的各种操作性风险损失,如:以公司制形式、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改变银行的内部管理特征;一类是针对中国整体金融结构改革,通过发展资本市场的替代性基础金融产品,如:以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来改变企业融资结构安排,进而改变银行放贷业务的外部经营风险特征。
分析这一政策框架,不难得出:这些措施的首要关注点都是解决“中国”问题,即:在特定的中国经济转轨时期,中国的银行业如何通过改善组织、制度架构降低经营风险和提高绩效。然而,关于“信贷资产管理”本身,它的历史演进框架和技术特征、特别是作为管理技术所特有的创新性因素对于中国信贷资产质量问题的形成和影响,政策研究或学术探讨却少有涉及,更不必说从技术角度、甚至用技术创新方法提供解决现实困境的可选择策略和低成本方案。由于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工作仅停留在外部制度层面上,缺乏在技术性层面上的培育和系统构建,导致中国银行业管理信贷资产的技术特征与国际领先的行业做法存在巨大差距,而这种管理技术上的局限性也成为现阶段中国银行体系信贷资产管理低效和银行改革进程成效不显的重要解释因素。
多年银行从业经历和在境外业务培训、学习经历使我深刻体会到中外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差异性,从而,希望通过系统的研究,从技术层面理解基础经济金融环境的差异、经营理念的局限或束缚对于中国银行业在信贷管理策略选择、技术操作层面上的影响,探讨信贷资产管理领域的技术创新对于解决中国信贷资产风险管理问题和构建银行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潜在优势和现实可行性。
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中国银行业迅速发展壮大,与发达经济体银行体系多达三四百年的自然演进发展相比,银行内部治理机制和金融运行基础环境都有待时日加以完善,但变革和创新始终是加快这一进程和迎接国际竞争的唯一选择。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信用衍生工具和结构金融技术支持的银行业信贷资产组合管理成为欧美金融界、特别是银行业构建银行体系风险转移机制和信贷资产管理市场化环境最重要的金融创新,由金融创新引导信贷资产管理领域革命也为解决中国银行业的信贷资产管理问题带来新的启示。因此,我将信用衍生工具支持的管理技术创新作为主要研究内容,解析信用衍生工具诸方面,论证基于信用衍生工具的银行业信贷资产管理对于引导中国金融体系主导力量解决当前金融改革困境的潜在机遇。
近30年来,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带来了全球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进一步扩展到为基础金融产品的信用风险提供保险和对冲交易机会,即:基于信用衍生工具转移信用风险的方式,信用衍生品和内含信用衍生结构的合成票据成为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衍生金融产品市场增长最快的交易产品。
过去,银行无法对其所持有的资产进行积极的管理,不能根据需要卖出一笔贷款,也没有贷款回购市场,更不可能在不脱离某项放贷业务的情况下卖出该业务的部分风险溢价。由于信用风险是银行信贷资产的主要风险,信用衍生品交易成为国际银行业领先者积极管理信贷资产组合的主要途径,信用衍生工具所带来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使所有的交易参与者获得了越来越强的流动性,能够改变甚至反转原有风险资产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实现资产组合优化管理。
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不仅促动了银行业积极管理信贷资产组合的进程,近几年来,使用结构化金融技术将这类合成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成为转移信贷资产信用风险的新方法,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内含信用衍生结构的合成票据,与信贷资产关联的信用风险进入了资本市场交易渠道,同时,以银行贷款为参照资产的合成票据作为资本市场的新型证券,改善了资本市场的产品结构并实现了资本市场的有效扩容。在信用衍生工具应用的高级阶段,内含信用衍生结构的合成票据/合成资产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新型投资产品,不仅改善了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的资产组合构成,也极大地扩展了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这正是信用衍生品市场在全球金融市场低迷时期能以短短几年时间迅速发展并取得业界广泛认同的内在原因。
基于信用衍生工具的创新型金融交易结构提高了金融机构管理资产的灵活性,扩展了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了金融体系风险管理机制的形成,金融服务业的效率不断提高。特别是2001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市场遭受一系列重大风险事件冲击后,进一步激发了金融市场参与者管理金融风险的内在需求,结构金融交易和信用衍生品交易成为金融业领先者实施积极组合管理策略的重要途径。
现阶段,信用衍生工具带来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局限于发达经济体的金融活动范畴内,金融创新潜在的巨大动力还没有为大多数资本市场相对落后国家的金融从业者和金融管理当局所认知或认同,更不必说制定相应的推动政策了。本书从信贷资产管理技术的角度分析了信贷资产管理的发展进程,着眼于管理技术创新对于信贷资产管理约束环境的作用,将对中国银行业信贷管理问题的认识和关于解决问题的可选择解决方案进一步扩展到“如何改变银行信贷资产管理的约束环境”这一技术性范畴,通过对银行信贷资产管理约束环境的分析、对信用衍生工具诸方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以及分析信用衍生工具在金融体系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等三部分内容系统地理解中、外银行业在信贷资产管理技术方面的巨大差距,认识中国银行业在信贷资产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以及金融创新的诸多用处对于金融发展落后国家的潜在发展契机。
本书以“信贷资产管理”为中心,结合了“风险管理”和“金融创新”在金融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在实务方面的创新操作技术,从基本理论文献的梳理、技术方法、银行内部管理框架和外部市场环境等多个层次进行全面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利用归纳法将中外历史经验高度压缩,概括出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技术演进框架,在这一框架中使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国银行体系有了相互比较的幅度与层次,进而,在实证研究和应用性研究阶段,以技术视角观察各种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实际效果,并分析基于信用衍生工具的信贷资产管理技术创新对于解决问题的诸多有利因素和现实可行性,从而,通过管理技术创新改善银行信贷资产管理约束环境,通过建立相应的风险转移机制提高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增进以银行为主体的整个金融体系效率。
各部分的逻辑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是关于银行贷款基础环境的经济学分析,对于银行信贷资产管理约束环境的客观性认识是突破传统上局限于银行内部管理政策解决问题、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寻求解决途径的基础,关于约束环境的刻画为第二部分论证信用衍生工具适应和改善约束环境的诸多优势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系统地论证了信用衍生产品在银行贷款组合管理中的具体运用方法、产品构造、定价机制、交易方参与动机、市场基础状况等方面,由此验证“基于信用衍生工具的信贷资产管理”是积极管理银行信贷资产组合的有效途径,这也是第三部分以信用衍生工具解释金融体系演化的实证基础。
第三部分首先归纳了信用衍生工具和信用衍生品市场建立风险转移机制、提高金融效率的作用;然后,结合第一部分提出的约束环境,以及第二部分关于信用衍生工具诸方面的技术演示、理论刻画和趋势分析,将研究结论用于设计“以信用衍生工具驱动的创新性金融结构方案”解决银行基金融体系问题,并对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进行情景分析。
通过对基于信用衍生工具的银行业信贷资产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本书提出以下一些观点理解现代银行业信贷资产管理。
第一,银行提高风险配置效率的基本方法就是运用风险管理工具适应、改造和完善信贷资产所处的环境,管理方法的技术创新改变了信贷资产管理的约束环境,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低成本方案。根据管理方法的技术特征,银行信贷资产管理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层次,即:对单一贷款的传统信用分析、实施组合管理降低放贷业务风险和采用动态管理方法改变信贷组合风险特征三个层面。
第二,现代银行业改变信贷资产管理约束环境的管理技术创新有二:贷款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工具,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以信贷资产的真实转移过程,转移了信用风险,也改变了银行资产负债表,而后者是表外交易,仅转移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却不转移贷款的法定权益,这种差异使得银行在推行信用衍生工具时遇到的现行法律框架障碍和金融交易成本问题远低于贷款证券化,成为欧美银行业近年来迅速推广信用衍生工具管理信贷资产的重要原因。
第三,基于信用衍生工具的银行业信贷资产管理将交易机制引入风险管理过程,以信用衍生工具和结构化金融技术建立分离信贷资产风险并将之引入市场交易的市场化安排,成为银行转移贷款信用风险和实现积极信贷组合管理策略的重要金融创新。
进一步地,基于信用衍生工具的银行业信贷资产管理也给金融改革和增进以银行为主体的整个金融体系效率带来诸多政策启示。
第四,从银行体系变革看,银行经营传统金融中介业务并持有风险资产的行业惯例正在变化之中,现代银行业大量地介入分离、重组、分销金融资产风险的金融活动,运用信用衍生工具将中介业务集中的风险在更广泛的投资者范围内分散成为行业领先者倡导的新作法,领导了现代银行业的经营理念革命。
第五,从推动金融市场建设进程看,在信用衍生工具应用的高级阶段,内含信用衍生结构的合成票据、合成资产也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新型投资产品,不仅改善了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的资产组合构成,也极大地扩展了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
第六,从金融体系发展看,推广信用衍生品交易是银行金融中介发挥其金融体系主体地位和运用庞大信贷资产推进金融市场建设、解决金融发展结构性障碍的核心内容,以信用衍生工具驱动的创新金融结构正在演化成为现代金融体系格局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金融体系逐渐形成以银行为主体、资本市场为基础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本书关于信贷资产管理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在研究体系和研究方法、实证数据和研究结论上都有所突破和有所创新,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了国内外有关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资料,从信贷资产管理技术层面探讨银行如何适应或改变信贷资产管理面临的约束环境,提高信贷资产组合收益水平。关于信用衍生工具的应用研究深入分析了近年来创新金融工具在全球金融体系的运用情况,提出了银行基金融体系信贷资产管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和金融结构安排,解析了“基于信用衍生工具的信贷资产管理”对于解决中国金融改革困境的潜在优势,是国内第一部专门探讨以信用衍生产品机制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研究成果,也是运用金融创新理论和借鉴先进经验解决中国金融问题的重要探索,对于解决中国银行信贷资产管理问题、构建银行体系市场化运行环境、提供金融结构改革策略选择等金融改革现实问题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定稿之际,美国货币监理局公布了2003年全球信用衍生品交易统计数据,超过3万亿美元的交易额比上年度增长了50%,以美国为例:排位前7名的大银行在衍生品交易的市场份额已超过96%,更新数据的同时,我也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继续关注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外银行业在信贷资产管理技术领域的差异性,在实务操作面和政策面上为提高中国银行业信贷资产管理能力提出一些有见地的建议。希望本书的研究成果能够较为系统地对信用衍生工具和信贷资产组合管理理念做一理论推介,让更多的中国金融界同仁了解以信用衍生工具构建中国银行体系市场化运行环境的潜在优势,进而,积极地参与和推动相关的政策研究和实践活动。
在写作过程中,我的博士生导师王国刚研究员在百忙之中悉心指导,他对于中国金融发展的信念和金融创新的热忱给予我许多力量和勇气,使研究成果在创新性和实用性方面有较大突破,圆满地实现预定目标;在定稿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洛林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李扬研究员和王松奇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李茂生研究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谢平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王传纶教授、卫兴华教授和张杰教授,以及中央财经学院王广谦教授和李建教授提出的指导意见更使得定稿彰优显俊。为学问道固然是一己的勉力与执着,求索之间,恩师和前辈的开诲诱掖带给我许多启示和鼓励,恩惠无以回报,唯将感激之心化作踏踏实实的耕耘,以求为中国金融发展尽绵薄之力。
本书写作期间,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和英国兰开斯特大学提供了境外科研资助和良好的科研环境;本书出版得到 基金资助。谨致谢意!
本书研究内容涉及国际银行业信贷资产和金融风险管理领域的最新进展,有些概念和实践做法仍在延伸变化之中,第一章总论对书中所涉一些基本概念作出用语界定,在各章及脚注对所涉专业术语提出用语解释并附中英对照,管窥之见,恭聆各位读者指正。我的电子信箱是 joyyinzhuo@sina.com,欢迎赐教。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言:理解风险管理与金融创新
第二章 银行贷款的经济学分析
第三章 银行贷款组合管理方法:信用衍生品和相关选择
第四章 信用风险----信用衍生工具估值框架
第五章 积极银行信贷资产组合管理
第六章 信用衍生品市场基础环境
第七章 信用衍生工具应用:建立风险转移机制
第八章 银行基金体系结构设计
第九章 情景分析:完善中国的银行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ABSTRACT
The core task of
Structural transaction technology and credit derivatives are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environment of global financial market. After the middle of 1990s, as the key financial instrument of credit risk transfer market, credit derivatives become the innovative financial products to realize an active credit portfolio management of those traditionally untradable loan assets. The emerging credit derivatives market is leading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to a more efficient financial structure by bringing credit assets management to a marketable context.
The research focus on how credit derivatives, as an inno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 could be a useful tool to enhance bank credit portfolio management, and simultaneously, promote the capital market’s development or indepth evolution. Usually, these two issues are treated separately. However, with respect to credit derivatives’ idiosyncratic traits, as a useful linkage between market and bank, the credit derivatives both enhance the flexibility of bank credit portfolio management and the efficiency of capital market contained with innovative loan-backed securities. This inno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 can change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structural arrangement to a more efficient state, hence the development of less-developed capital market in a bank-based financial system may choose a more appropriate developing sequence.
As a typical bank-based financial system,
The research integrates the academic contributions on Risk Management and Finance Innovation, and also, the innovative operation technology at practical fields. 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 analysis of credit derivatives and the empirical data of advanced financial instruments operation within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the paper present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structural reform scheme of bank credit portfolio management within Bank-based financial system. It’s an important attempt to solve the
All the research work could be understood more clearly in 2 aspects. On the one hand, bank credit portfolio management is a dynamic process of improving financial system’s functions;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evolution of financial system, appropriate financial structure arrangement could lead to an marketable context of bank loan assets management. Under this guideline, the research work is carried through the following 3 steps.
Through the economic analysis to bank loans’ fundamental environment, the paper presents an objective comprehension to the bounded context of credit portfolio management. Mainly, it could be observed in 3 different aspects: concerning the debtors, the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 at corporate level; concerning the lenders, the Credit Paradox at bank lending business; and also, concer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s structure arrangement, its the relationship with Financial Fragility in banking industry. The complexion with the aforesaid weaknesses is traditionally handled by some internal-oriented operationational procedures within bank itself, such as the credit analysis & management rountine and various control limits imposed on bank credit assets management. Essentially, the fundamental recongition for the bank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risk allocation is to adapt/rebuild the context of credit asset with various applications of available risk management tools.
In order to break through the confinements due from a closed environment and pursue the active solutions beyond the bound of internal bank sphere, the role of financial innovations lies in the relaxation or change of the bounded context so that the financial liabilities and risk management could be realized through lower cost solutions. As an inno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 of credit risk management, the analysis of and comparison among different tools manifest the significant superiority of credit derivatives.
With the products analysis, pricing mechanism, participants incentive, market infrastructure and trend analysis related to credit derivatives, the paper analyse credit derivatives in 2 folds. Firstly, being a financial instrument, it's superiority above other alternatives as an operational tool of risk management; secondly, being a measurement tool, the advantage in pricing credit risk. So, the applications of credit derivatives also bring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financial operational context.
The paper not only verify an efficient way of active credit portfolio management based on credit derivatives, but also present an empirical and technical analysis of credit risk transfer mechanism which lead the financial system to a more efficient state. This important implication could explain the immense market reaction in recently years, and also, the potential significant influence to other entrants who would apply this innovation.
Summarising the key characteristics of credit derivatives and inducing its importance in constructing the more efficient financial system. This contribution proposes an innovative financial structure based on credit derivatives that might bring a huge opportunity to F.I.s, financial market and financial services takers in the financial system.
Following is an analysis on credit portfolio management in Bank-oriented financial system with an innovative financial structure based on credit derivatives, and then the scenario analysis of this design to
Contents
Chapter 1 Guideline: Understanding Risk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Chapter 2 Economic Analysis of Bank Loans
Chapter 3 Loan Portfolio Management Choices: Credit Derivatives and Alternatives
Chapter 4 The Credit Risk — Credit Derivatives Pricing Framework
Chapter 5 Active Credit Portfolio Management in Banking
Chapter 6 The Market Context of Credit Derivatives
Chapter 7 Credit Derivatives Applications: Building the Risk Transfer Mechanism
Chapter 8 A Structure Design of the Bank-based Financial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