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业近两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金融市场、金融机构,还是金融产品、金融监管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都不可与以往同日而语了。不过,尽管国内金融业有所进展,但是作为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国内金融业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是谁也不可小视的。可以说,随着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等一个个经济发展的瓶颈被突破之后,金融则成了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金融业深层次体制性问题越来越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很简单,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金融市场的制度分割、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金融市场的准入歧视、上市公司的质量低下、股票市场的市场分割与股权分裂、证券市场的制度分割、金融市场不断披露出的大案要案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中国金融的稳定与发展,制约着国内经济的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国人手里揣着10万亿元储蓄存款找不到好的投资途径,只好以低息存入国有银行,另一方面我们的政府与企业又千方百计地从外引资;一方面国内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找不到所需要的资金,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资金流入泡沫巨大的房地产,在一些暴利行业边迅速流动;一方面国有企业连年来绩效不好,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银行信贷进入这些低效的企业;一方面国内经济发展的蓬勃之势,另一方面资本市场连年来肃杀一片,投资者怨声载道等等,而且这种相悖的现象随处可见。
而这些现象就是金融市场的深层次体制性障碍。如果不能对这些障碍加以化解,就必然使得国内金融市场面临着巨大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危及到国内金融未来的稳定与发展,也可能成为国内经济未来发展的最大障碍。同时,这些金融风险处理不好,不仅可能导致巨大的金融危机,而且可能会使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成果荡然无存。比如,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滞后降低了全社会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使一些颇具发展潜力的企业得不到必要的资金,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现在要问的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20多年,为什么中国金融改革迅速进展反倒成了经济增长的瓶颈?为什么有效的金融市场体系无法建立?为什么国有银行改革会困难重重而现代公司制度迟迟无法确立?为什么金融市场的政府职能不能转变?特别是在现实市场中,为什么市场的力量往往博弈不过政府的力量?为什么我们的金融市场导致了社会财富越来越向少数人手集中,大多数民众的相对收益水平则越来越下降?像这些问题是市场之使然还是有其他原因?或者说,这些现象一定是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吗?估计,这些问题都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题,对这些问题的重新厘定也就决定了我国金融业未来发展之方向。
其实,中国金融市场所面临的困难、问题与约束条件,有传统体制的原因,也有历史文化的问题,但是根本上来说,是无法突破深层次计划体制的障碍,是政府职能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所导致的结果。比如说,中国的社会主义金融市场体制为何迟迟无法完善?最根本点就在于我们仍然还是有用计划经济的理念与模式主导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在于政府不肯也不愿退出市场。即使是有不少市场看上去形式上像是市场,但往往会徒有其表,只学市场经济之形,不就市场经济之实。或者说,我们表面上是有了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实际上仅是附上市场经济皮毛之上。无论是国内的银行业还是证券业保险业都是如此。
比如,国内的银行业,基本上还是维持着四大国有银行大一统的格局,而且近年来这种格局越来越稳固,如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在这种格局下,整个国家的金融资源基本上控制在政府手中。银行的行长任命完全由政府计划来安排,而不是从经理人人才市场来选择;资金的价格或利率完全由政府来决定,而不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而且在利率完全管制下,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拉大利差(存贷款之间利差之大,在国际银行间是少有的),从而使得国有银行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获得较大的利润,但四大国有银行无论与国内的股份制银行相比,还是与国际上大银行相比,其效率都十分低下。
而且,从四大国有银行运作机制来看,其计划性影响同样是无所不在。首先,四大国有银行商业化市场化已经推行多年了,但是国有银行则迟迟无法进入市场。比如为了降低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政府就是通过指令、下指标的方式让国有银行来完成,规定每年应该降低多少百分点,在多少年内达到其目标。也正是这种计划方式的主导下,国有银行基层各种应对的办法也就蜂拥而出,有加大贷款基数、扩大贷款规模、增加长期贷款等来降低不良贷款率,也有采取票据空转对倒来增加贷款规模等,真是花样百出。试想,任何计划与制度都是不完全的,实际生活总是能够采取各种方式来应对。事实上,不改变国有银行运作机制,仅是下达指标,要达账面的目标是容易的,但真实情况如何只有施展这些办法自己才知道。
对于股市与期市来说,应该算是市场经济中最为高级的市场,但是这个高级市场完全成了权力向少数部门集中的“计划市”。可以说,国内的证券市场,尽管形式上市场化的程度很高,但实际上是一个政府管制下的“计划市”,一个完全由政府的垄断下的中央集权式的市场。在这个集权式的市场中,上市公司的产品由政府计划安排。两个交易所成了政府领导下的百货公司。由于这两个公司为政府所垄断,只要进入市场就得向交易所与监管部门支付费用。在市场由计划安排下,权力与财富也只能向少数部门集中。市场运作一旦为计划权力所替代,市场运作的收益一定会为靠近权力部门及个人所有,成本则要让整个社会来承担!这就是我们证券市场的现实,也是国内证券市场的症结所在。试想,这样的市场岂能有效率,岂能做好?
因此,完善社会主义金融市场体系并非仅是建立什么“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这些大而化的东西,而是要看看中国的金融市场体系目前有哪些障碍与困难,这些障碍与困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才能够得到解决。因为,对于那些大而化之的东西,仍然会让人们的观念禁锢在计划经济的阴影下,即有一个什么样的框架,然后让人们按照这样框架而作为。其实,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精神就是个体化、分散化及具在化的东西。一个理念最好不能够为个人所接受的、不能够转化为个人可行为的及可操作的东西,这个好的理念是无法市场化的。
可见,目前国内市场体系面对的最大困难就在于没有处理好计划与市场、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就如上面所说的,中国的金融市场基本上是一个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哪个地方的政府对市场参与越多,那么这个市场所存在的问题就越大越严重。因为,在政府的主导下,根本就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看看20多年来国内市场的发展,哪一个市场不是在竞争中形成与发展的?如家电市场,汽车市场、房地产市场等都是如此。再看金融市场的情况也是如此,国内汇市管制的一放松,盛行多年外汇黑市很快就消失。国内货币市场的情况也是一样。金融市场的计划与非计划、管制与非管制也就决定了这个市场活力与未来发展。
总之,据说十六届三中全会出台对国内未来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文件,有人也把这次会议看做是同十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一样具有同样意义的会议。这点可能无可置疑,但是,就目前中国经济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国内金融市场所面临的问题来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最为根本的一条就是让人们特别是政府的决策者走出计划经济的阴影,就在于如何界定政府的职能、转化政府的职能、限定政府的权力、让政府退出市场。让政府仅仅是为市场服务、为市场运作提供规则的公仆,而是不是市场的主导者,市场利益的分配者。如果政府职能不能从根本上转变,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要让国内金融市场走出困境是不可能的。而政府职能转变就在于政府要退出市场,让政府成为市场规则地规定者与维护者,而不是市场运作的参与者。
十六大后,新政府在这些方面是有些作为的,但是所迈的步子仍然太小。因此十六届三中全会,不仅要把新政府已作为的一些尝试制度化,而且要确立让政府真正地转变职能的步伐,这才是未来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关键。如果这样,十六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金融市场才能够走出深层次的体制性障碍,才能够让国内金融真正走出困境。十六大三中全会后,国人与世界都看着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