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一直是萦绕在世界及中国经济上空的一个梦魇。曾几何时,各国政府都出台了不同的政策,但收效甚微,看看近几年来的各大经济媒体对世界通货紧缩问题的大量报道,翻开近几年不少经济学杂志关于通货紧缩问题的研究文章,世人不知为此花了多少笔墨,但通货紧缩之阴影就是挥之不去。但是,国庆以来,我国粮、油、肉、蛋价格全面上涨,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在短期内陡然走高。粮食的涨价,直接带来了面粉、大米以及食用油、饮料等制成品价格上涨。如此短期内农产品价格的大面积上涨,是中国自1997年来的第一次。
还有,据国家统计局统计,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1.1%,比上月上涨1.2%,达到今年的最高水平。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0.7%。前三季度,国内GDP同比增长8.5%。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4%。主要产品中,原油价格上涨24.9%;钢材价格继续上涨,中厚钢板上涨20.3%,薄钢板上涨13.1%,线材上涨14.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5%等。也就是说,无论是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扬,还是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好像向市场透露一个信息,困扰国内经济多年的通货紧缩已经开始缓解,而通货膨胀有可能降临中国。
对于经济形势戏剧性的变化,对于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的突然上涨,学界早已议论纷纷,看看这几天的财经媒体,很少媒体不涉及到此问题。《华尔街日报》一篇报道就直截了当地说“通货膨胀降临中国”;北大的研究报告也指出,一个总需求加速增长的过程正在形成。如果没有大的政策调整,将在不长的时期内出现偏高的通货膨胀。至于“通缩中的通膨”、“总体上通缩,局部上通胀”等,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对于以上的识见,谁是谁非,不需要更多的评论,只看看这次价格的上涨是如何形成的,看看这些价格的上涨可能导致何种影响,就可以了。从今年国内的经济形势来看,主要表现为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投资的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351亿元,同比增长30.5%,比去年同加快8.7个百分点,远远高于2001年和2002年的15.1%和21.5%,是199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这些投资基本上集中投向少数几个行业,如汽车与房地产开发投资,各类房地产贷款增加4264亿元,占全部中长期贷款增加额的37%,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增加1350亿元,同比多增长1006亿元。房地产投资明显高于其他固定资产投资7个百分点。还有少数国有大中型和国家基础设施项目,如钢铁业投资增长150%、纺织业投资增长626%,均达到了空前水平。而投资快速增长,需求旺盛,导致相关商品及至原材料、燃料等供应不足,是拉动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二是今年以来银行超高速的增长。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21.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7%;狭义货币(M1)余额7.9万亿元,增长18.5%;流通中现金(M0)余额1.8万亿元,增长12.8%。广义货币M2增幅高于GDP增幅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之和11.5个百分点。同时,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3839亿美元,比年初增加975亿美元,远超出同期91亿美元的进出口顺差与402亿美元实际外商直接投资之和。这些时期存款也大幅持续快速增长。到9月末,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到100889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6.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5万亿元。而这些都是诱导货币供应过量,通货膨胀率攀升的重要因素。
三是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也是影响国内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今年以来国内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其中75%左右可能由国家能源价格来解释,而国内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大约50%左右也可以由国际能源价格来解释。一些国际经济组织就此指出,中国对原材料和物料的需求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拉动国际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
全球物价上涨也与各国治理通缩的政策结果紧密相关。如欧洲央行改变了以往策略,对物价上涨率有了一个明确下限,即设定的通胀率目标为接近2%。这和过去提倡的低于2%的意义不同。与过去物价不应该上涨的政策相反,欧洲央行从抑制通缩的角度出发,非常清楚地表明物价稳定的意义就是物价不下降。
还有这两年来美元贬值不仅推高全球物价,而且造成国际金融市场资金四处流动。近两年来,国际货币汇率进行了巨大的调整,而美元贬值影响最大,不仅贬幅大、持续时间长,而且在美国经济不能走出困境的情况下仍有较大贬值空间。由于美元在国际市场流通最广泛,不少国家外汇储备持有美元最多。而美元贬值也影响全球物价的上涨。如由美元汇率持续走贬值接造成了国际金属价格指数上涨12%,但若以欧元计价,其价格指数反而是下跌8%。还有,美元的走贬,也造成大量国际资金四处流动,而大规模资金流动势必引发价格上涨。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如此大规模注入流动资金的做法会引发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风险。
从以上导致国内价格上涨的因素来看,是否是出现以往那种传统意义上的通货膨胀呢?即总需求超过总供给造成物价持续、大幅度的上涨呢?看来这种情况还是没有发生,也不会发生。这次价格的上涨基本上是发生在生产资料及农产品上,主要发生在那些过度投资的房地产业上。即投资过热所导致的资产价格过热及资产价格的上涨。或者说,当前价格上涨的态势主要来自投资的高增长,而投资的高增长又是地方政府的驱动、银行扩大信贷的结果。
而国内的投资过热,除了引发商品房销售和汽车消费快速增长外,其消费品的增长都不大,有些行业如餐饮业零售额业增长幅度还有所回落。至于食品与服务项目价格保持适度上涨范围内,但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均下降2%以上。这也表明国内的消费市场仍然处于最终需求不足、中间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投资过热进一步加剧,尽管在目前来看这些企业或行业效益不错,但是如果投资过剩,一些行业泡沫将泛起(如房地产、汽车),这必然会造成大量产品过剩;同时,在这种投资过热的情况下,如果银行信贷过度地向大企业、大项目集中,那些手中资金过于充沛的大企业就会盲目投资、滥用贷款甚至违法挪用等问题,从而导致重复建设、国内产业结构失衡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深层次的问题。可以说,目前这样的投资过热,不仅通货膨胀会离之遥远,而且会导致进一步严重的通货紧缩。
因此,对于目前国内的物价上涨,不仅要用全球眼光来看,而且要走出以往经济学理论的传统来看,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握这次国内物价上涨的本质。
还有,农产品价格上涨应该是一件好事情,50年多年来,国内的农产品价格一直受到政府严重打压之下,改革开放前是通过巨大工农产品的价格差来掠夺农民的利益,改革开放后仅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农产品价格才有所好转,但好景不长。后来又在政府的管制下回到原点。很简单,农产品价格不上去,农民的收入如何去增加。不增加农民的收入,而国内最大的一部分需求就永远处于严重不足之中。因此,目前解决“三农”问题,如何让市场促使农产品价格上涨是最为重要的一面,也是农民增收最好的途径。
当然,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国内物价上涨,我们也不要对此掉以轻心。过去的经验表明,物价上升离通货膨胀可能很远,也可能只有一步之遥。而且如果真的发生了通货膨胀,受到损失的可能是民众10万亿储蓄存款,而获利最大的是严重负债的国有企业、政府财政及近期进入中国的外资。在这样一个大是大非问题上,政府还是应该小心为上,尽可能地防止通货膨胀的出现,不要让通货膨胀再次在中国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