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金融改革(李扬;2003年11月20日《中国证券报》)
文章作者:李 扬
作者单位:
文章出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十六届三中全会讨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重大问题,并作出了相关的一些决定,其中包括完善我国宏观调控体系、深化金融改革、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健全市场化金融调控机制、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等有关重大经济政策。未来5至10年内,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将围绕会议的有关决定有步骤地展开。下面分别从上述五个方面来具体解读一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首先要关注政策取向的变化。十六大报告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即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不过,尽管宏观经济政策一般提出四大目标,但是四大目标在不同时期因为不同的宏观经济状况以及国民经济运行中主要矛盾的变化,其操作重点和组合形式并不相同。新一届政府以民为本,明确提出把就业放在宏观政策的首要地位。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还要注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功能互补。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货币政策的目标则为保持币值稳定、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维护金融运行和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在制定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要加强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努力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同时要加强宏观经济部门的协调,提高决策部门的宏观调控水平。
在深化金融企业改革方面,一是建立现代化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要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同时鼓励金融企业探索有效的经营方式,重视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创新,并在创新的基础上实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层面的“混业”。二是发展多样化的金融机构。首先要实现金融机构产权的多样化。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与改造,在严格监管和确保资本金充足的基础上,稳步发展各种所有制的金融企业。尽管在法律上并没有限制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但十六大三中全会从政策上明确地确定了进入的渠道,这将对以后的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其次是实现金融机构种类的多样化,发展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企业如汽车金融公司、小企业金融机构、专业化的住宅金融机构等。最后要发展多层次的金融机构,重视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步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农村社区服务的地方性金融企业。三是加快国有银行改革。首先要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包括产权变动、竞争机制、业务治理结构等多个方面,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理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并创造条件上市;其次要改革和规范政策性银行。
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1)建立包括主板、创业板、场外交易体系和原始的股权市场四个层面在内的资本市场体系。关于多层次市场体系会否对现有证券市场造成进一步冲击的质疑,我们认为造成证券市场目前低迷状态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资金缺乏的问题,而在于制度层面上。此外,多层次资本市场彼此之间也将起到一个相辅相成的作用,这一点有美国成熟市场的经验可以借鉴。(2)拓展合规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渠道。这当中需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入市”,体现了金融一体化的趋势;再是必须"有规则"。(3)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近年来,保险与社保资金发展很快,这类资金的运用将促使市场投资理念真正发生变化,即推动长期价值投资理念的建立,从而重新塑造市场格局。(4)建立统一、互联的证券交易、登记和结算体系。(5)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和其他衍生品市场,创造工具防范市场风险。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还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首先要增加品种。开发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允许国有商业银行及资信良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和大额可转让存单,充实资本金;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市场,将发债主体从国有企业向非国有企业扩展;发展项目债券;探讨市政债券市场发展。其次,加快债券发行的法律制度和资信评级制度。再次,以积极竞争为基础,积极整合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以实现共赢的发展格局。最后,改善市场条件,提高二级市场流动性,发展做市商制度,发展债券经纪业务,探讨债券衍生品的发展。
健全市场化金融调控机制包括对内与对外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内而言,一方面要健全金融调控,辩证看待现有中间目标在宏观调控中的可依赖性,同时要进一步开发建设有效的调控手段;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包括利率、信贷、资产价格、汇率在内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但要认识到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一个短期过程,在推进过程中要逐步调整利率结构,央行现有的五个利率的结构要作重新安排,使其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关于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的资产价格的问题,央行会关注资本市场的变化,但不会以其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对外而言,关于汇率制度的考虑已经促使决策层用全球性的眼光来考虑中国所有的问题。关于宏观调控中对汇率问题的考虑,我们认为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尤其对于中国而言。以亚洲金融危机当时的经验为例,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原则,事实证明仍然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关于汇率制度的确定涉及到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汇率水平的稳定。稳定是首要追求的目标,这方面有日本的教训可以借鉴;其次是汇率的形成机制,即采取行政调控还是采取一种市场化的调节机制;最后才是汇率水平的确定。这样的安排是理论上及战略上的一种合理架构。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关于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问题,目前所采取的是“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的可兑换,这一步已基本实现。第二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首先,放开资本项目交易(资本跨境流动)管制。近期经国务院批准的、人民银行为在香港办理个人人民币存款、兑换、银行卡和汇款业务的有关银行提供清算安排是这方面的一个突破。其次,放开资本项目汇兑(本、外币兑换)管制,但可以保留交易真实性审核。第三步,实现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在内的人民币完全可兑换。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