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温家宝总理对外国记者说,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目标已经确立,半年内就会开始进行大力度的改革。也就是说,继2003年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风起云涌之后,2004年的金融改革会聚焦银行业。从最近无论是央行还是银监会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来看,这种趋势早已初露端倪。
2003年,国内银行业改革不仅范围广,而且力度很大。先有国有银行考核标准的变化,使得上半年的银行信贷超高速增长。这也是几年罕见的情况。而银行业监管委员会的成立、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启动、央行5号令及121文件的出台,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深化、国有银行准备上市等都是国内银行改革的大动作。
因为,这些改革不仅对国内金融业的未来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体现了这些改革思想上的交锋、利益上的冲突与纠葛。如5号令、121文件的出台、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既意味着中国经济从“财政主导时代”逐渐步入“央行主导时代”、意味着央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意味着利益主体的崛起,同时,也暴露出政府各部门之间利益缺乏协调而产生冲突,展现出银行制度如何在不同层面的利益博弈中得以完善。
对于2004年,有媒体提出中国银行业的五大猜想,如谁将试点、谁先上市等,其实,这些都不是最重要,因为,国内银行业改革将会在2003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首先,银行信贷的超高速增长仍然是2004年的重头好戏。其理由有,夏斌研究指出,商业银行对利差已非常敏感。在存款利率不变的条件下,贷款利率向均衡水平每移动一个百分点,贷款增长将提高3个百分点。最近,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决定从2004年1月1日起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同时,从2003年12月21日起将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1.89%下调至1.62%。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仍为1.80%。以一年期贷款为例,现行基准利率为5.31%,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后,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可在4.78-9.03%的区间内按市场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
可以说,这个规定既是国内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也是透露出人民银行放松银根信号。在存款利率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利率市场化使得信贷的利差水平扩大一倍以上,借助于2003年商业银行业绩改革的示范效应,以及地方政府追求政绩强烈欲望,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下调,2004年上半年又会迎来国内信贷的超速增长。今年上半年,银行信贷超高速增长就是这几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
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扩大,也将促使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贷款风险定价机制,即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风险给予企业贷款不同的风险定价。在有效的贷款风险定价机制下,不仅有助于中小企业容易获得贷款融资,解决几年来中小企业融困难的问题,但它也会拉开优质企业与质地较差的企业在融资成本上的差距,使得金融市场有效的竞争机制逐渐地形成。
但是,尽管中小企业的融资多了一个渠道,但从信贷配给理论来看,贷款风险定价水平越高,其潜在的风险越大,因为只有那些高风险的企业更容易接受贷款的高定价。可以说,在中国信用体系不完善、当事人信用观念不足,特别是信用风险仍然是国家无形担保的情况下,若大量高风险的中小企业进入银行信贷系统,银行的潜在风险会越来越大,银行不良贷款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这种由央行管制下的浮动利率与市场化利率还是相差很远。特别是,“贷款利率管住下限、存款利率管住下限”的做法,仍然是央行以金融管制的方式让社会的金融资源向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转移。或者说,这是以政策的方式向四大国有银行注资。这样,国有银行经济环境好了,但民众手中的财富则减少了。2004年,这方面的金融管制可能会引起一些利益上的冲突。
四大国有银行上市,肯定是2004年国内金融业改革最大的事情。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四大国有银行为了改制上市,为了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资本充足率,除了2003年看之成功所采取加大贷款总量、扩大分母、通过票据贴现空转对倒做大分母等非市场手段仍然会盛行之外,政府将实施“多管齐下”的措施,如增发货币、财政注资、债转股、银行发债、动用外汇储备、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途径。有人估计明年中央政府会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注资五千亿元人民币,以便让四大国有银行改制好,争取到2005年至2006年到海外上市。
如果是这样,2004年,四大国有银行仍然会采取任何可采用的市场与非市场方式来降低不良贷款率,来提高资本充足率。比如最近银监会发布通知,商业银行可发次级债补充资本金。发行金融债券或许也是中小型商业银行筹集资金的一条有效途径。中国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可以考虑通过发行次级金融债券以改善自身资本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同时拓宽业务范围。
对于票据信贷的问题,由于最近发生的中国工商银行票据事件,尽管该项业务是2003年银行信贷最大的增长点,但是问题一出来,各家银行立即严厉收缩,使得银行票据业务立即进入了冰河期。从统计数据看,10月、11月两月,商业银行票据贴现余额下降达644亿元,显示商业银行行为调整相当剧烈。可以说,2004年银行票据信贷业务的变化,一方面会增加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降低的条件。
还有,银监会已拟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贷款风险分类制度实施的通知》,该《通知》将要求各银行自2004年1月1日起,全面推行与国际接轨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此外,纳入风险分类管理的信贷资产范围也将扩大即各类贷款的范围扩至表内和表外所有信贷资产,并还对贷款逾期天数与贷款风险分类标准之间的关系问题,规定了更加明确细化的指导性原则。如果严格按国际通行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执行,很多银行的不良资产将大幅飙升、利润将大幅缩水。国内银行将如何来应对它,将是2004年银行业的大事。
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仍然是2004年银行改革的重中之重。四大国有银行许多问题都可能归结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上。因为,建立多元化的现代公司产权结构,既是十六大对对金融改革的规定的基本精神,也是现代银行公司制度的基本要求。股权分散的商业银行拥有多个股东,利益的多元化使得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变得更为复杂,但也降低了银行受制于有影响力的客户的风险,从而改善了银行的监督能力,并且赋予银行管理者采取有效决策的正确激励。
银监会最近所采取的一些改革措施,都表现为银行改革向市场化方向迈进。如国内银行股权的多元化、要求企业客户运行效率的提高、建立与国际惯例通用的会计标准、需求企业和银行的各种信息必须公开透明等。但是国内金融机构的发展仍然主要依靠国家信用上,国家实际上承担无限责任。如果没有国家信用支撑,国有银行的经营环境将马上恶化。
可以说,如果不改变国家对国有银行的信用担保,或如果不改变国有银行改革的政治化倾向,国有银行改革要成功是不可能的。目前银行改革政治化的现象随着可见,如国有银行对金融资源的完全控制。在完全金融的垄断的情况下,金融服务效率低下、金融工具单调缺乏、信用监督和评估缺乏、金融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就不可能改变。因此,打破四大国有银行的完全垄断是2004年国有银行改革的重心。
国有银行改革的政治化也应该是2004年改革之重心。目前四大国有银行一方面要把支持国家经济发展和维护经济稳定的社会责任揽为己任,由此来反对放开对国有银行参股比例,渲染国有银行对外开放会增加国内经济的不稳定。有人就说如果国有银行不保护,国家与民族经济安全从何而来。银行改革的政治化还表现在银行管理者职务官本位化上,在管理体制上非市场化,银行改革的市场化是不可能的。
总之,2004年,国内金融业的改革会聚焦在银行业改革上,其中有国有银行的商业化经营机制的确立、机构行政化局面的打破、灵活高效的资金调度机制的建立、有效的风险定价机制的形成、相关的金融法律制度完善等。这些都应该是2004年银行改革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