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矛盾的一年在争议与协调中就快过去了,然而,关于宏观调控,关于利率、汇率、物价,关于房地产和能源等等的诸多争论似乎并未结束。2005年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逐步清晰,政策趋向已然明确,即实行双稳健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但对所谓"稳健"的政策内涵仍然存在不同解读,造成了一些困扰。
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既说明了以往扩张性政策转型渐进的过程,也是对一年来悄然转型的财政政策予以确认。无论如何界定,"稳健的"基本特点就包含对原有扩张性财政政策收缩与修正的含义。如将国债发行由1100亿减少到800亿,小幅削减财政赤字。同时,增加预算内建设投资200亿,逐步将目前300亿的水平增加到1000亿左右。但这种调整显然只是小幅的,如国债和预算内建设投资总基数仅减少50-100亿元,重点还是在控制资金的投向与支付速度方面。这样,既继续支持重大的国债项目建设,以维护经济较快增长,避免增长势头回落过快和已开工项目的停顿,保证增长的稳定性;又减少了对经济体内日益增强的内生性增长的过多干预,改善调控效果,提高增长的效益;同时,继续控制投资规模和物价上涨过快的态势,体现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的特点和优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稳健的"含义更像是指宏观经济政策效果,而不仅仅是财政政策本身。
至于仍然保持"稳健"路线的货币政策一直就是时紧时松,2003年以来就开始实行收缩货币供应和信贷规模的政策,今年甚至采取小幅加息的价格调节手段,以进一步控制物价上涨,防止投资反弹。首先,出于追求上述宏观政策调节同样效果的考虑,2005年的货币政策仍将保持一定压力,如货币供应量增速将温和下降,逐步降低到13%左右的合理水平。其次,通过窗口指导等方式,实行"有保有压",一方面限制中长期信贷,另一方面适度增加流动资金贷款。再次,密切关注物价尤其是能源和房地产价格走势、上游物价传导趋势及其影响以及投资需求的变动情况等,对货币供应从数量和价格两方面相机予以综合调节。第四,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在保持中心汇率不变的同时,适时调节汇率浮动范围;密切关注美元贬值趋势,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其负面影响。与财政政策由扩张转为适度收缩不同,货币政策实际上是避免继续加大收缩力度,而只是维持原有压力不变,通过改进调控方式来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二者都是追求宏观经济稳健增长的政策效果。
"稳健的"还包括避免单一地依靠经济政策调控,而是加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协调配合的力度和艺术,通过综合、协调手段,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