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正站在历史的分水岭上。现在,有“黄金十年”的说法,往后怎么走,各方都有期待。但从近期的市场表现看,原有的惯性思维与手法仍在影响着人们的投资行为。由此我想到一种值得警惕的海啸现象。
在自然灾害中,最为恐怖的应该是海啸了,海啸是由于海底的强烈地震引起的海水迅速上涨而形成的海洋巨浪,海啸有极强的破坏力,今年的12月26日是印度洋海啸的两周年纪念日,在两年前的印度洋海啸中有近30万人丧生。在金融市场同样有类似“海啸”的现象:由于特殊的原因可以导致投资者的预期普遍乐观,从而使金融产品的价格快速上涨,我们可以称之为“资本海啸”。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是资本海啸的常发领域。
资本海啸的破坏力可能比自然界的海啸更大。自然界的海啸影响的只是发生海啸区域局部的农作物及人的生命安全,等海啸之后,一切都很快恢复到以前的状态。而资本海啸会形成巨大的金融资产泡沫,冲击一个国家(甚至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它会使受冲击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长时间难以恢复元气。
资本海啸产生的原因是市场预期的高度一致。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导致投资者的预期一致地乐观?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股票市场的泡沫时已经给予了很多研究与探索,笔者在此不再赘述。我想分析和说明的是最近发生在我国股票市场的一些类似资本海啸(或者说是资本海啸的一些前兆)的现象。
征兆之一是“大象”跳舞。11月中旬之后,股票指数连续超越了1900点、2000点、2100点2200点四个整数关口,股指大涨400点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不到1个月的时间,更不可思议的是,取得这些“成绩”的背景是在超级大盘股-工商银行上市之后,从以往的规律看,一只大盘股的上市会拖累指数的上涨,就在工商银行上市之前,还有很多人在担心该股票对市场产生的冲击,但结果却完全出乎意料:工商银行从上市的第二天开始稳步上涨,连续上涨了近一个月。在工商银行的带领下,银行股普遍大涨。工商银行上市之后,银行股的流通市值已经超过整个市场的1/3以上,有6000多亿的市值,在正常情况下该板块是炒不起来的,而如今,“大象”不仅能够跳舞,而且步伐还非常欢快。
征兆之二是市场“疯牛”频出。最近一段时期,资金向大盘指标股集中的现象非常明显。从盘口看,越是盘子大的股票上涨的速度越快,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中石化、中国联通、宝钢等超级大盘股成为资金追逐的对象,这些股票的单只日成交额动辄十几亿元、二十几亿元,而两个市场的日成交量从10月份的400多亿元增加到11月份的600多亿元,在12月1日至8日的6个交易日的成交量都超过了800亿元。源源不断的资金象汹涌的海水一样涌向股票市场,出现了很多奇观:上港集团连续三个交易日涨停,北辰实业连续20个交易日收出红盘,招商轮船上市之后连续拔高……这些现象表明,这些“大象”不仅是停留在“跳舞”的层面了,它们已经成为“疯牛”。
征兆之三是两极分化。这次股市的上涨幅度很大,但上涨的股票数量却越来越少。有人做过统计,2006年5月份时,有963只股票的涨幅超过指数。而后就逐渐减少,到8月份时,超过指数涨幅的股票为576只,9月份511只,10月份304只(两成),最狂热的11月份只有200多只股票的涨幅超过指数。市场将该现象成为“二八现象”或“一九现象”。
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是与机构投资者集体做多有密切相关的。只有众多机构投资者一起携巨资冲进这些巨型股票,才能击起市场层层波澜,甚至是“巨浪”。说得更直白些,是众多的机构投资者集体建仓所导致的。
为什么会出现大批机构投资者集体建仓?原因是基金的集中发行。据统计,自10月份以来,有20多只基金集中发行,筹集的资金超过了2000亿元。嘉实策略增长基金只用1天的时间就募集约400亿元。当这些基金同时募集,同时建仓时,就会出现类似“资本海啸”的现象。
“分流储蓄资金,实现专家理财”本是证券投资基金的积极意义所在,但有关部门如果不控制好基金发行的节奏,不对基金的发行进行适当的调控,过多的储蓄资金在很短的时间里集中冲向股票市场,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尤其是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2005年的良好赚钱效应会使储蓄资金疯狂进入基金市场,有关部门应该在投资者疯狂的时候保持冷静,安排好基金发行的节奏:在市场好的时候尽量少发行基金,在市场调整的时候多安排基金发行。适当的调控可以稳定市场的预期,避免“资本海啸”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