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初,中国证监会将深交所定位于创业板股票市场,之后进入紧锣密鼓的准备状态,2000年10月,证监会负责人宣布“创业板市场筹备已进入倒计时”,之后,被延期搁置。2004年,深圳开设中小企业板。而创业板市场的时间表一直没有定论。就此,业界和学界有过多种推测和判断,决策层也似乎含糊其辞,个中原因莫测高深。最近,来自监管高层、深交所和有关媒体的消息显示,“积极筹备创业板,将适时尽快退出”之类的言论和提法又开始重见报端。笔者认为,就创业板的设立而言,其技术层面和市场基础方面的准备已经基本不存在问题,关键在于对创业板的风险判断和市场功能等认识上的统一问题,如何厘清并梳理出一套可行的操作性方案并尽快着手实践,对解决各种疑问和为决策层提供一些信心和决心当会有所益助。
一、影响创业板尽快设立的负面因素
1、决策层对创业板市场的风险判断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过去,虽然中国由于资本项目管制成功地抵御了危机的直接侵袭,但日本、韩国两个存在大量不良金融资产国家经济在危机中受到的巨大影响已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自从国务院将1998年定为“金融风险年”以来,系统性金融风险始终是决策层在改革和发展决策时重点考虑的因素。在创业板市场的推出时机问题上,尽管有美国NASDAQ行情下泻、香港创业板开办后不甚景气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实际上,“创业板推出后对全局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却是创业板市场推出时间始终难以确定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在近年来的讨论中,经济理论界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创业板市场比主板市场风险更大”,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更加重了决策层面的顾虑,使得开办创业板这个关系到中国创业投资体系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及总体金融改革进程的关键性举措迟迟不能出台。
2、认为可以替代:建立民营银行比创业板更适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有些学者认为,中国的企业研发水平还没有达到技术的最前端,大量的高技术企业根本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因为前沿技术的开发投入很大,即使该项技术过了关,拿到了专利,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存活的也就只有十之一二。在美国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应该是已经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资金支持,开发出了专利产品,需要融资的是产品市场运作的费用。而中国这样的企业还很少。同时,靠创业板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也不合适。就企业的成本而言,上市是企业最昂贵的一种融资方式。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民营中小银行”。
二、中国亟待建立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
对于中国而言,简单地动用现有的金融体系并制定某些一般性的指导性政策措施根本无法完成新时期的经济结构调整任务,原因在于:(1)中国的金融体系仍是一个以传统业务为主、效率低下且存在严重结构性缺陷的资源配置工具。在长期计划主导、行政干预和国有垄断的运行背景下,这个拥有约18万亿资产、近300万员工的资金动员分配系统实际上还带有为国有企业服务的深刻烙印。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虽然市场配置资源的比重在不断加大,虽然资本市场的功能在不断强化,但是间接融资居主导地位,间接融资又以国有独资四大银行在资金动员和分配中占绝大比重这一事实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从市场功能角度看,现有的金融系统具有一个明显的结构性缺陷,那就是:缺少一个能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的机构或市场体系。
1、中国的企业规模及现有市场的资本供给能力存在严重缺口
中国目前的企业总数已有1000多万家,其中的绝大多数(99.3%)是中小企业,而在多年计划经济背景下形成的金融机构体系,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近十年来中国虽然建立了资本市场,但这个市场由于门槛较高且以为国有企业筹资为基本宗旨,因此与中小型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型创新企业基本无缘。从目前的民营银行发展状况来看,无论是其在资本市场的融资份额,还是其自身的竞争实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市场化程度,尚不具备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难的能力。这种现状使得我们不可能指望在现存的金融体系框架内解决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目标的资源配置调整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从正视和解决中国金融体系的结构矛盾入手梳理资源分配关系,以金融发展和改革作为解决中国经济结构矛盾的基本手段。
2、已经设立的中小企业板作用有限:示范意义大于现实意义
对中小企业板的作用不可高估。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贡献不可高估。这是因为:第一,出于种种考虑,新设立的中小企业板在制度安排上基本沿袭了主板的游戏规则,在上市资格、审批程序等方面与主板市场并无不同。因此真正能够挤入这个市场的还是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真正意义上的中小企业的比例并不会高。第二,市场容量是有限的。沪深两市建立已经十多年了,容纳的上市公司不到2千家,中小企业板能够容纳多少上市公司可想而知。而截至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超过千万家。显然,在这1千多万家中小企业中,即便只有1%的企业试图上市融资,中小企业板也是容纳不了的。因此要真正优化我国资本市场结构,切实解决大量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困难,更重要的是要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全局考虑,积极开辟多种选择的投融资渠道。
三、推动创业投资体系建设,构建以创业板为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在中国经济的实体部门和金融部门存在一个引人注目的矛盾交汇点,即为潜 力型、成长型中小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的制度化平台。经过近十年的宏观调控和产业发展,中国实体经济部门的主要矛盾已由1992 年以前的数量型短线制约转变为1998年以来的愈益显现的产业技术升级限制造成的质量型结构矛盾。按照国外的一般经验,在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层面吸纳新技术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原有的大型企业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对传统产业进行强制性升级;另一条是鼓励创新型中小企业主动承担风险在创业资本的支持下吸纳和发展新技术。后一条途径即利用创业资本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已被美国、台湾、以色列、英国等经济体的经验证明是一种普遍适用的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的制度性解决办法。
1、决策层的认识和实践思路正逐步清晰
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发挥创业投资的作用,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和人才汇集机制。"这种高屋建瓴的论断需要我们通过正确理解并将之衍化为有利于"科教兴国"、有利于金融体系改善及资本市场建设的"新经济政策"。而十六大报告中提到的这个"汇集机制"正是中国经济、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缺陷所在,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实体部门和金融部门的"矛盾交汇点",它的具体涵义是实体部门的结构调整的希望在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但这些企业却得不到制度化的资本和资金支持;中国的居民储蓄率居世界第二,但大量的金融资源滞留于银行类金融机构系统形成"存差"而不能对实体部门的结构性调整提供有效的支持。怎样改变这样的局面?答案就是加快创业投资体系的培育。中国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许多人至今仍存在对创业投资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的问题。
2、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成功经验
经考察,美国之所以在与西欧、日本、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处于全面领先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业投资活动水平的差异。美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还对日本的竞争威胁状态忧心忡忡,但到了90年代中期,日本威胁论就已成为过时的话题。这种心态的转变是以美、日经济发展的强烈反差造成的。美国在发达的创业投资体系支持下,由科技创新、生产率提升出现持续10年之久的经济繁荣,而日本在守旧的银行体系的所谓"主办银行制"这一僵化金融平台的作用下由经济泡沫破灭陷入了持续十多年的经济衰退。
3、创业投资在各国经济竞争力的打造中作用巨大
创业投资以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为基本使命,而这些创新型中小企业在高成长过程中能在市场销售额、政府税收、出口和研发投入方面比传统企业作出更大的贡献。2002年9月,一家世界著名的咨询公司DRI-WEFA通过对美国数千家接受过创业资本支持的公司的调查发现,在1980至2000年这20年时间里,有创投背景的公司与无创投支持的上市公司相比,前者的产品销售额与出口额是后者的两倍,在为联邦提供的税收及研发支出方面,前者是后者的三倍。
中国之所以走上改革开放道路,原因就在于传统计划体制下的资源浪费已成为一种制度现象。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运用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已成为市场导向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据有关专家分析,在中国很多部门的市场化程度已达60%以上的情况下,金融部门的市场化程度却只有10%左右。建立股票市场并用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曾经是政策设计者们的重要目标,但中国A股市场10多年来的运行实践却出现了一个令人遗憾的统计规律,即一个公司上市的时间越长、圈钱越多,效益也往往越差。而一旦走上市场经济之路无论各个国家的国情如何,其基本规律都会毫无二致。现在,美国等一些经济体已经在培育创业投资、用创业投资孵化新经济方面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我们只要下决心学习这些先进经验,就能够将"中国实体部门与金融部门矛盾交汇点"的问题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