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公开表示:“央企使命是为股东提供持续稳定的回报,因此不会大幅度抛售上市公司股票”、“国有股减持要考虑投资者利益”,以及“央企要通过增持和减持来维护合理股价”。
这些言论自然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在乐观者眼里,这降低了国有股大规模减持的可能性;而对悲观者来说,则看到在这一含糊表达背后,国有股通过增减持影响股价会成为常态。
无论如何,除了股指期货之外,国有股减持问题已成为影响股市未来运行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段时间,利用国有股减持来挤压泡沫的声音开始增多,李荣融的适时表态,既可以看作是对这些论点的回应,也可认为是政府就国有股减持问题在试探公众反应。应该说,对公众来讲,国有股减持的最大风险,在于其一贯的不确定性,而这也是中国股市健康发展的隐忧。
首先,国资委关于国有股减持的频频表态,看似理所当然,却也同时增强了股市监管主体的不确定性。理论上说,证监会负有监管和稳定股市的职责,但由于国有股的庞大规模,国资委的政策对股市运行往往有实质影响,而本次发言,更使人感觉有点国资委为股票定价和控制股价的意味。国资委作为参与股市一个特殊“投资者”,维护股价合理显然超越了其职责,只会增加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再就是国有股减持目标有很大不确定性。在国有股减持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的目标显然有所区别。对国资委来说,股市的稳定和繁荣已与其政绩密切结合在一起,央企整合将在2008年全面铺开,利用股市来完成行业重整、打造骨干企业、扩大融资规模,将成为国资委的主要任务,因此其不可能任由大规模减持来破坏牛市基础。
但同时我们也可观察到,中央政府和监管部门存在另一种可能观点,就是通过减持来扩大股票供给,抑制需求拉动的股价暴涨,这与众多央企回归A股的思路是一致的。而对国有控股公司来说,账面盈利已经很高,在市场泡沫积累的情况下,其减持欲望必然越来越强烈。对于国有股减持,这些不同主体的目标差异性,加上其都可能对最终政策有强大影响,更导致了公众预期的不确定性。
还有,国有股减持的路径也有不确定性。从国外国有股减持的经验来看,如果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则应该使公众对未来减持路径有清晰的了解。对此,我国虽然对减持有一些具体规定,但在减持的行业、次序、阶段性目标和时间计划等方面,都没形成清晰的政策信号,这自然会使公众感觉摸不着头脑。同时,“不是把股价弄得越低越好,也不是弄得越高越好”这样的外交辞令,更使人对可能变成常规性的减持手段感到恐慌。
至于国有股减持的原则,同样具有某些不确定性。例如,国外的国有股减持,通常要在上市公司持续盈利后进行,保障把好的资产转让给公众,那么我们是否需要如此?另外,对小于规定比例5%之外的减持,是否需要事前信息披露?对金融国有企业的股权,以及民营企业中的国有股,如何进行减持?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使国有股减持原则有严重不确定性。
总之,不确定性是市场风险和动荡的根源,只有真正增加国有股减持的明确性和透明度,才能使政府、国企和公众获得共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