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三次中美经济战略对话的成果之一,中方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公司包括银行发行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允许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公司债券,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法人银行发行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债券。笔者以为,此举意味着股票市场的国际化步伐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作为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步骤之一,我们首先实施了QFII制度,让国际上信誉良好、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在我国政府的控制范围内投资我国资本市场,也就是说,有选择地让外国投资者进入我们的资本市场,把国外的资金引到我们的资本市场上来。几年来的实践表明,这项制度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尽管到目前为止,QFII的总规模只有A股流通市值的1%左右,但其投资理念对其他投资者影响巨大。QFII的最大特点是全球视野,它们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投资机会,寻找跨市场的套利机会,这种套利行为使A股市场与国际成熟市场不断靠拢。
2005年我国又推出了QDII制度。该制度实际上是把国内的资金分流到国外市场去,它与QFII制度一起成为资本项目开放的第一步。记得2005年推出QDII产品时,笔者在《南方周末》专门作过评价,认为“与其说QDII会加速A股市场的国际化,还不如说QDII是国内股票市场国际化的标志,因为今天的A股市场的投资理念已经与国际市场高度趋同”。客观地说,由于2001年之后熊市的洗礼,国内投资理念与国际投资理念已经相当接近,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国内投资者开始崇尚价值投资,国内A股市场的价格走势与香港市场逐渐一致。在此背景下,再推出QDII制度,无疑会使境内资金与境外资金之间的流动更加畅通,投资者在境内、境外之间的套利将更加方便。因此,笔者当时对QDII制度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希望QFII、QDII制度能够使我国资本市场“中国特色”的东西逐渐消失。但遗憾的是,QDII制度的作用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投资者在境内、境外之间的套利机制没有能够真正建立起来。原因是我们在国内股票市场突飞猛进之际,仍然习惯于在老的制度框架下运作。使本已经淡化或逐渐消失了的“中国特色”又重新成为市场的主流。例如:内幕交易泛滥,上市公司的高管及其家属买卖自家公司股票的行为频频发生,而且鲜有被处罚的;市场的投机炒作之风盛行,2007年的前10个月,A股的月平均换手率超过100%,超过1989年日本和台湾的股市换手率;股市高市盈率,在今年10月中旬,蓝筹股的平均市盈率超过了50倍,市场平均市盈率超过60倍,与泡沫经济鼎盛时期的日本股市相当。
于是,2007年的中国股市诞生了世界上市值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万科)、世界上最大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和最大的石油公司(中石油),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一大奇观。
当然,有很多人认为资本市场的“中国特色”十分正常,不能简单地拿国际市场的标准去评价中国资本市场。但笔者以为,世界上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因此有不同的政治传统,有不同的治国理政的方法,但资本的规则在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不应该有什么差异。强调“中国特色”实际上是企图掩饰我们的资本市场的问题与缺陷,这是不可取的。
为什么在股市如火如荼之际,我们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不仅没有得到改进,而且还有倒退之嫌?制约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瓶颈到底在何处?说白了还是行政审批权力在作祟,是巨大的利益诱惑在作梗。在当前的市场背景下,寄希望通过外资公司上市来改善上市公司质量,促进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步伐看来是不切实际的,但不管怎样,此举对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依然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