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口不振、消费乏力的情况下,通过加大政府投资拉动经济是一个现实的选择。虽然政府支出不能代替市场需求,不能改变经济周期下行的趋势,但是,增加财政支出对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短期效果还是非常明显。
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刺激内需的十项措施,明确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
扩大内需,是否能对抗经济下滑,这4万亿花在哪些地方是关键。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基建工程类项目可能还是主体。铁路的2万亿投资是“十一五”既定规划,投资进度上可能会提前启动,在2010年前要投下去。交通部最近宣布的未来5年要投5万亿建公路,也可能相当部分要进4万亿的盘子。环保部也宣布未来3年投入的规模将达万亿。
实事求是地讲,此次政府推出经济刺激计划,不仅规模远超1998、1999年那次,而且投向上除了基础设施以外,还是涉及了诸多基本公共物品的提供。
比如安居工程,建设部称未来3年要投9000亿。这个资金是否拿得出来,现在还有诸多疑问。一般中央直接投的大致占25%,剩下75%是要靠信贷和地方政府筹措的,在“土地财政”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地方政府有没有这个积极性是个问题。
虽然面向企业的增值税改革明年将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但面向个人的个税调整还是未知数。而老百姓的四大难题——医疗、住房、养老(自己养老和父母养老)、教育,可能并未从中分到多少实质性的投入。
当然,基建投资下去,短期内宏观上可能要好看一些,但是不可能改变微观趋冷、恶化的格局。4万亿投下去,能否使经济摆脱下降趋势,重新进入快速增长的通道,关键还要看这4万亿能否带动起民间的需求,即家庭消费和企业的投资,这也是检验刺激计划能否成功的标准。而一般政府基建投资,乘数效应太小,除了钢筋水泥,其他很难带动。资本密集型项目本身并不吸收多少就业,也就难以转化为真实的消费和购买力的提高,加上G3经济体陷入深度衰退,集中在制造业的私人投资一时半会儿根本起不来。
此外,政府主导基建的边际投资效果已经很差,中国现在1个单位GDP增量要5~7个单位投资来带动,等于货币进去了,没有产出多少实际的物质财富。你会发现,很多基础设施其实也是过剩的,公共工程的短板远不如10年前明显 (除了铁路和核心城市的轨道交通)。1997、1998年那种冀望基建投资托住经济的模式若延续下去,有可能导致更多的浪费,最终使增长放缓。同时,地方政府的财政恶化很可能把银行拖下水,形成新一轮不良资产的高峰。因为在中国,银政信贷合作一直是银行谋利的一个重要支柱。
这么多钱投下去了,假如美国经济未来两三年迟迟走不出衰退的阴影,政府的储蓄又花完了,中国经济还能靠什么?
花几万亿搞基建,不如扎扎实实直接投到民生上。
现在中国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高达万亿之巨,而且每年以1000多亿元的规模扩大,而个人账户现有实际资金的总额不超过500亿元。到2010~2015年,中国的人口红利吃完后怎么办?现在是工作的人多,退休的人少,尚且出现这么大的窟窿,等我们退休,工作人数大大下降,领退休金的人大幅增加,还会有多少钱留给我们?如果大家知道这些的话,还敢潇洒地消费吗?
我们应该趁着现在政府财政殷实、储蓄率高,赶快把民生的欠账补起来,把钱都实实在在地投到医疗、教育、廉租房、环保等公共服务上去,解除制约消费的瓶颈,提高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只有当消费者不再承担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花费时,消费者才会放心地增加消费。
如此,内需起来,私人投资才能重新恢复,经济向内转型才真的有希望。在我看来,为此就算把赤字搞到3%(占GDP比例),甚至更多一点也是值得的。
对抗经济衰退,并非一定要走造桥、修路、建机场基建投资拉动的老路,加快改革,提高经济体效率,这方面其实我们有很多事情可做。比如,放松价格的管制、打破垄断、大幅提高个税起征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