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的最佳发展状况都是“均衡”,美国式“乐观”到达了极限,以至“过犹不及”,这也是危机过后美国最应当反思的地方。而要让中国人增加一点乐观主义,则有必要仔细思考,我们该有怎样的真正给国人带来乐观主义的长期制度基础。
华尔街风暴的精彩段落似乎已陆续谢幕,金融巨头倒闭、资本国有化浪潮,一系列超乎预期的事件已经使人们的神经逐渐麻木。
当然,关于次贷危机究竟是否见底,人们都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在悲观主义者的眼中,危机正在向美国信用卡市场、地方政府债券市场蔓延,更多的“重磅炸弹”还在后面。而在乐观主义者的眼里,本次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远没有上世纪那样强烈,美国经济的良好弹性将使其很快走出阴影。
应该说,次贷危机虽然名为“次贷”,但现在已经与次贷没什么关系了,早就成为一场全面的信用危机,通俗地讲,即为金融市场上信心的丧失。
我们知道,金融市场上信用的本质,在于人们对于交易对手的人品和能力存在信心,而在次贷问题引发信心萎缩的“多米诺骨牌”之后,所有的人都愈发担心交易对手有隐藏的风险,因此市场交易急剧减少,流动性链条不断绷紧。这有点像当年我国遭遇“非典”时的情形,当所有人都担心别人可能感染了非典病毒时,就会减少自己的公共活动,于是我们就看到空旷的街道和公共场合,这正如萧条的金融市场一样。
这场危机会发生在当今世界上经济金融最发达的美国,透过那些众说纷纭的解释,笔者认为,最为根本的,还是因为美国人超乎寻常的“乐观主义”精神。
事实上,所有金融创新的实质,某种程度都可以归为对某种未来资产现金流的整合,换句话说,就是把某些未来“或许”会存在的金融收益,转换为当前的消费或者实在的“金融收入”,而这个“或许”预期概率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当前人们的消费和收入能力。对乐观主义者来说,这个“或许”的概率当然要大一些,但是一旦过分乐观,则会造成“寅吃卯粮”的状况,不断持续下去,终有一天,可能突然就会有人担心未来如果变坏,现在的“好日子”就会结束了,因此开始“收敛”一些,这种担忧逐渐蔓延下去,最终泡沫破灭、一切就会打回原形。
追根溯源,美国人的乐观主义精神根深蒂固。在欧洲清教徒刚踏上北美洲大陆时,面对热带丛林的毒蛇猛兽、以及土著居民的敌意,如果没有乐观精神,恐怕是难以支撑下来的。
正是在乐观主义的推动下,美国逐渐走向超级大国的地位。在未来美好的金融憧憬下,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产品被开发出来,保证大多数美国人都能够通过寅吃卯粮来过上“富足”的日子。
然而,美国人却忘记了,当前支撑美国式“乐观主义”的基本要素已经变了。美元地位虽然短期内仍难以动摇,但是美国人利用滥发美元肆意获取全球资源的好日子却难以为继了。靠借钱过日子虽然还能暂时保持“欠债有理”,但长远来看毕竟不够体面,而且逐渐在各方面受制于人。在美国贸易与财政双赤字的背景下,加上美国国内储蓄率接近于零,从技术意义上说美国政府已经濒临破产,不得不靠各种国外资金来弥补国内的需求。次贷危机的爆发终于使美国人认识到,风水轮流转,过度负债终究会把美国经济拖入泥潭。最后,随着能源资源的供应日趋紧张,及其价格波动逐渐超出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