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人总是具有超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结构性通胀”和“中国将进入有预期无通胀时代”等说法,只有这些人能“发明”出来。
中国的CPI构成早就引起争议,但是,大家还是把通胀等同于CPI。实际上,目前我们面临的是信贷爆棚、资产价格飞涨、服务性价格和城市生活成本都在上升,牵引着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也在涨,中国的CPI只能指望农产品价格什么时候发生突破了。然而,一个已经进入人均GDP4000美元、沿海不少发达城市已经突破人均一万美元大关的国家,CPI的构成和17年前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时几乎没有区别,这是为什么呢?
政府调控经济数据的事各国都会有,但至少还要费点经济学的专业知识分析一下才能出得来。而现在我们的数据是让大家都可以高兴,官员可以证明前期政策的正确性,分析师和研究者则希望通胀永远是预期,这样流动性就不会出现拐点,股票和楼价可以永远炒下去。
在我看来,中国通胀的大坝早垮了,只是水还没有漫到CPI,所以谁都不怕。说实话,怕也没有用,因为已经有了结果:资产泡沫和物价通胀。
10月份M1与M2增速双双刷新近15年历史新高,达到32%和29%,M1与M2形成所谓金叉(股票市场为之振奋的信号)。从经验上看,M1增速达到20%以上,随后6个月皆有高通胀相伴随:1992年至1996年的高通胀期间,M1同比增速就持续高于30%,1993年12月甚至高达38.80%;而在2007年至2008年间,M1同比增速持续高于20%。今天的CPI会不会演绎同样的规律?我现在只能说物价肯定会上涨,对于CPI我没有信心。
1~10月份新增9万亿的信贷,4.8万亿是中长期信贷,年底估计能到5.6万亿以上,其中80%应该是流向了今年新开工的一揽子刺激计划。即便明年不再有新开工,光延续2009年开工的这些项目可能就得4万亿以上,明年短期信贷需求总比今年多吧?那4万亿应是保守的数据,总算下来,八九万亿都可能打不住。
尽管投资和消费数据强劲,但是33%的投资增长未必代表着内需真有这么强劲。因为统计方法是根据为项目调拨的资金来计算 “投资”的,而不考虑这些资金实际上是否已经支出。类似的,零售额上升16.2%,也并不能有效代表家庭消费,因为这些数据主要追踪的是厂家向零售商的发货量,当然包括各类政府及企业支出,而服务性的零售是不统计在列的。
1~10月份企业存款增速高达36%,而全部存款增速仅为27.46%,相差8~9个百分点。同样的情况发生在2006年末至2007年期间。2006年开始,中国制造业就开始出现了利润拐点,钱明显向着虚拟经济走,企业一年辛苦所赚的利润,还不如在股市、楼市炒一把赚得的。资金不进实体,企业存款支用就明显减慢,倘若企业活动真正活跃,随着企业投资变成收入,其他部门存款应快速增加。所以,我有个疑问——统计上的“投资”是否真的全数进入了实体经济?如果大量蜗居于银行体系内,意味着中国的银行发出了太多的、远超实体经济需要的信贷,这将成为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的温床。
从外部看,美元已经弱得看不到转机。刚刚结束的2009财年赤字高达破纪录的1.47万亿美元,而奥巴马宣布未来10年的财政赤字将增加2万亿美元,而扩展至累计9.05万亿美元的天量。奥巴马的医改虽然在国会艰难闯关,但是市场并未给出正面的评价,因为这并不是保障模式的改革,而只是保障范围和资金使用的改革,它不可能改变美国社会医疗保障是一个资金消耗无底洞的局面,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将会进一步扩大。
商业地产的地雷、住房市场的庞大“影子库存”以及有毒资产难以清理,将使得美国明年极难退出量化宽松。与格老的策略一样,最后的结果是,通胀将被“出口”到那些将货币挂钩于美元的国家。
所以,如果2010年的中国发生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的恶化,我不会感到诧异。股市不太好讲,通胀的前期往往跟着涨,但它最终要反映企业盈余,对于长期在80美元/桶的油价、每吨6000美元以上的铜价环境之上运营的中国制造,恐怕未必是什么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