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股市多少让公募基金有些无奈。一年时间内,股市热点频出,重组、甲流、物联网、创业板、上海迪斯尼、深圳土地更新等概念轮番上阵,每个概念的炒作都堪称火爆,但基金集中持有的蓝筹股却一直保持沉默,只是在六七月间银行股一度有所表现,随后的半年里蓝筹股基本上都死气沉沉。这样的情况十分类似2007年“5·30”之前的股市表现。
于是,到了年底,市场都在盼望蓝筹股有好的表现,希望重新出现2007年“5·30”之后的所谓“二八现象”。今年12月份前后,有十几支指数基金集中发行,似乎为蓝筹股崛起准备弹药。从股市表现看,银行股及石化双雄在12月份也曾经有 “崛起”的迹象,但可惜持续的时间太短,顶多算是异动而已,难以推动市场的风格转换。
蓝筹股为什么越来越沉寂?2010年蓝筹股会有所表现吗?这是2009年底几乎所有股市投资者的心中疑问。
要分析该问题,应该仔细研究一下2007年的蓝筹股行情。在中国的股市里,蓝筹股一直没有好的表现,但2007年是个例外。2007年的第二、第三季度,蓝筹股呼啸而上,使股指连续突破4000点、5000点和6000点三个台阶,市场出现所谓的“二八现象”,即占市场数量(公司数量)20%的蓝筹股票上涨,而80%的非蓝筹股票不涨。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股指在4000点以上时,股票估值水平已经很高,以私募基金为代表的民间投资者选择了退出市场,这是80%股票不涨的原因。
二是很多不懂股市的投资者加入到买基金的行列。因为基金的赚钱效应影响,当时市场上出现了“基金赚钱神话”。在此“神话”的召唤下,老百姓出现了疯狂购买基金的冲动,当时的北京、上海等城市许多银行营业网点出现排队购买基金的现象。正是由于这些庞大的受“神话”驱使的人群存在,使基金总资产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连续突破2万亿、3万亿,短短的数月间有2万多亿的储蓄资金进入了基金的账户。在老百姓疯狂购买基金的同时,基金也在疯狂地购买股票。因为基金投资标的必须是蓝筹股,因此掀起了蓝筹股价格的狂飙。
至2009年末,上述第一个条件已经具备,市场出现了对估值偏高的担忧,正因为如此,市场幻想出现风格转换,将着力点转移到蓝筹股上。但第二个条件却难以满足,因为“基金赚钱神话”早在2007年第四季度就已经破灭了,基金在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出现季度亏损,2008年更是巨亏1万多亿。让投资者从神话故事突然又回到了现实世界,其间经受的心理打击与痛苦是可想而知的。没有了这些数千万计的增量投资者的资金支持,基金风光不再。
我们还是看看统计数据吧。截至今年12月14日,新成立的94只偏股型基金份额合计为2934.97亿份,这使得偏股型基金总份额已达到2.19万亿份,较2008年底的2万亿份增加了1895.71亿份。但开放式基金总份额却是下降的,从2008年末的2.49万亿份下降到目前的2.32万亿份,净减少了0.17万亿份。也就是说,经过一年的努力奋斗,基金总份额不增反降!这充分说明了经过2008年的洗礼之后,投资者对基金的专家理财能力不再迷信,投资行为回归理性。尽管2009年基金净值增长很快,有些基金净值在一年里翻了一番,但投资者在达到解套价格后不少人却选择了赎回。如果不计新发行的基金份额,2009年基金赎回数量大约在6000亿份左右。
在没有增量资金的支持下,基金要把蓝筹股炒起来是不可能的。当然,也有人会反对上述判断,认为现在的蓝筹股便宜,有投资价值。针对这样的观点,笔者想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如果蓝筹股有投资者价值,2009年为什么没有人对蓝筹股感兴趣?2009年没有人买的东西,如何能保证2010年就有人买呢?
第二,假如中石油、中石化的A股很便宜的话,它们对应的H股价格比A股低一半,且不更有投资价值?为什么不去买H股而选择买A股呢?
第三,尽管工商银行等金融股的H股价格比A股价格高,但笔者以为,这更多的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从这些银行以往20多年的经营历史看,我们看不到良好的记录,它们的未来如何只能是个问号。2009年的商业银行的行为已经明确地给了我们问题的答案,这些商业银行还不是真正的商业银行。因此,谈不上投资的价值。
第四,2009年中国新增了约10万亿的人民币信贷、1万多亿人民币的贷款类理财产品及2000多亿美元的外汇贷款。2010年的信贷投放形势比2009年是更加充裕还是相对紧缩?如果是收紧,则包括蓝筹股在内的股价难以走强。
一定有人会说,2010年将推出股指期货,对蓝筹股将有帮助,这也许是支持蓝筹股走强的另外一个“神话”。但股指期货不仅可以做多,而且可以做空,假如在制度上人为限制做空,则“神话”将成为现实,否则“神话”永远只是传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