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0年12月上海证交所设立算起,中国股市已走过了20年的历程。对人生而言,20年正迈入青年时代,是一个蓬勃向上、意气风发的年龄;对中国股市而言,也是如此。
20年来,中国股市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有效推进了企业的公司化改制,建立了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财务制度,形成了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培育了一大批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资本市场中介机构体系和比较完善的证券监管体系;另一方面,有效地推进了中国金融结构的调整,为实体经济融入了数万亿元的资本性资金,积极促进了中国的金融创新,支持了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到2010年11月底,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数量已超过2000家,股票市值逾20万亿元。就上市公司数量、股市规模和日交易额等指标而言,明显超过了英、法、德等众多发达国家,以成绩斐然冠之,实不为过。
但也需要冷静地看到,中国的资本市场依然是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市场。就体制机制而言,我们的某些方面甚至连发达国家19世纪的水平还未达到,因此深化改革的任务依然繁重艰巨。从发展来看,中国股市要发展成为国际性股市并位居国际市场的高端,需要着力解决好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紧紧围绕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股市的多层次是由交易规则的多层次界定的。A股市场不论在数量上如何划分,只有一个规则,只是一个单一层次的市场。这种单一层次的股市,是不可能满足实体经济中企业、个人和地区的多层次需要的。为此,建立多层次交易规则、发展场外市场就成为中国股市未来发展的一个政策抓手。
第二,实现发行市场与交易市场的分离。发行市场是将社会资金转化为公司资本的过程,它对于激励各界投资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股票交易市场是交易公司股东手中已有股份的过程,它有着发现价格、再分配财富和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等功能。中国股市中长期存在着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连体合一的现象,这不利于推进社会资金向实体经济部门的集中,尤其是选择单一的IPO方式,使存量股份直接上市交易困难重重。一个突出的实例是,众多投资者集中于二级市场投资操作,但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却从1995年底的不足3万亿元直线上升到2010年9月底的30万亿元。这表明,社会资金通过股市机制进入实体经济部门的数量是相当有限的,或者说,股市在发挥激励社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部门方面的作用是不够的。为此,在未来发展中,中国股市应更多地关注存量股份的入市交易,促使社会资金以股份投资方式直接进入相关企业。
第三,改变审核制监管方式,实行登记制方式。审核制是行政机制直接介入股市的一个基本通道,其中贯彻着“有罪推定”假设。要真正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就必须改革存在于中国股市各方面的审核制度,将应由市场和投资者决定的事交给市场机制和投资者去选择。
第四,调整监管对象,变机构监管为行为监管。股市的发展需要各类机构的介入,不仅需要实体经济部门的各种企业,而且需要各类金融机构,同时,证券类金融机构也需要介入证券市场之外的金融市场。由此,继续贯彻机构监管的方式已不适应发展的要求。随着股市的国际化程度提高,这个问题将更为突出。在实行国民待遇的条件下,应以相关主体在股市中的行为特征为重心展开监管活动。
第五,推进中国股市的国际化。国际化是中国股市发展中不可回避的客观问题。随着中国经济深度介入全球经济和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提高,中国股市的对外开放将成为现实。国际化涉及到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必须抓紧时间予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