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京召开会议,该会议透露的最大的政策调整信号是,2011年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这也意味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正式转向“稳健”货币政策,就是让“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回归常态。
“稳健”的货币政策或货币政策回到常态有两层意思,一是非常时期的货币政策为非常态的货币政策(即从2008年11月至2010年10月这期间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是非常时期的货币政策;二是1998-2007年(如果更细分些是1999-2006年)这10年中基本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执行时间最长的货币政策。引导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实际上就是向这个时期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转变。
“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仅意味着实施了近两年的“适度宽松”(实际上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开始步入常态管理,也意味着中国经济走出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困境之后,整个经济增长又进入逐渐上行通道,通过货币政策转向既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也能为新的持久的经济增长寻求动力。也就是说,政府希望通过货币政策转向为中国经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它也是控制物价水平再上涨、有效管理通货膨胀预期、遏制资产价格快速上升(尤其是挤出房地产泡沫)的有效工具。
我们可以看到,2010年中国经济不仅走出了经济衰退的困境,也开始步入快速增长的上行轨道,而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资产价格泡沫过大(主要是房地产泡沫)及通货膨胀率过高。当前过大的房地产泡沫不仅扭曲了整个市场资源有效配置及收入分配机制,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而且正在积累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造成了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协调,影响了民生问题,而货币政策的重大转向则是挤出房地产泡沫最为有效的主要手段,就是要让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回归常态及理性。
对于泛滥的流动性对资产价格的影响,中央政府在年初就看到问题所在,并希望用信贷政策调整来遏制房地产泡沫。但是,在货币政策没有转向的情况下,不仅这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惯性影响无法改变,而且也给各商业银行过度使用(或过度放款)这个体系提供了政策上的依据,从而使各商业银行都突破了对其信贷规模扩张的限制。比如,今年的信贷增长表面上会在规划内的75000亿左右,但是国内商业银行为了扩大信贷规模把信贷扩张移到表外,2010年银行信贷扩张不会小于2009年。2010年,我到过不少地方,并与一些银行管理层交谈过,他们纷纷抱怨,如果不是信贷规模管制,其贷款扩张规模与速度要比现在大得多。这就是当前国内房地产泡沫无法挤出、物价水平全面上升的根源所在。因此,货币政策转向就是要改变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信贷无限扩张的“正当性”。
“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要让非常时期的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就是要消除国内商业银行信贷无限扩张的“正当性”,不是银行信贷的全面收紧,而是让信贷增长回归到一个正常的增长水平(如1998-2007年)。既要管理好流动性,也要以信贷促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因此,“稳健”的货币政策包括了要有效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要求,也包括了要加快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包括汇率制度)及利率市场化的步伐的要求,通过有效的价格机制及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回归常态。这样才能加强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及风险管理,弱化系统性风险的累积,保持金融体系稳定,挤出房地产的泡沫,并让物价水平回归到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