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开始成为竞相争夺的领域,在此背景下,“社区银行”也成为被频繁提及的概念,相关创新不断,模式也各有差异。银监会日前下发《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对社区银行网点进行了区分与界定,并明确了相应的审批管理程序,这再次激起各方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争论。
社区银行仍具比较优势
“社区银行”概念发源于美国,本意指的是规模较小、经营地域狭窄、业务模式相对传统(以存贷款为主)且依赖“关系融资”技术的银行。与美国的情况不同的是,目前国内所指的社区银行,并不是针对机构的整体属性,而只是关注对社区客户所提供的服务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内所热议的问题更接近于“社区银行服务”,因为目前在这一领域中备受关注的几家银行,在机构属性上(从规模、业务收入结构以及客户结构来看)都不能算“社区银行”,而是货真价实的大银行。
由于很难从大银行中剥离相关业务的经营情况,为此,利用真正意义上的“社区银行”(即为数众多小银行)的业务数据,来近似考察美国社区银行服务的基本特征(主要涉及财务、风险等方面),从中归纳出一些初步的结论。
从税前资产收益率(ROA)看,在1990年代中期之前,社区银行的经营状况与大银行基本持平,但在之后的时间里,其在经营效率方面的劣势日益明显。平均来看,在1985-2011年期间,社区银行平均税前ROA为1.05%,显著低于大银行的1.31%。将利润进行分解后,可将社区银行的业绩差异解释为几个主要原因:一是社区银行收入结构相对单一,非利息收入占比较低;二是利率市场化所导致的存贷利差收窄,对社区银行收入的冲击更大;三是相对于成本投入,社区银行偏小的规模严重制约了经营效率的提高。
在收入结构方面。在1985-2011年期间,社区银行非利息收入与资产之比为0.85%,远低于大银行平均的2.05%。究其根本,在于其业务模式单一,拓展非利息收入的能力有限。分项比较来看,除传统的储蓄账户服务收费外,在信托收入、金融市场收入、服务收入以及证券化收入等方面,社区银行业务的贡献力明显较弱。
在净利差方面。从1990年代早期开始,美国银行业的净利差水平一直呈稳步下降。当然,由于目标客户议价能力上的差异,在大多数时间里,社区银行的净利差都要高于大银行。但由于客户需求和收入结构相对单一,尽管利差稍高,受利率市场化的冲击明显更大。
在经营效率方面。以效率比率来衡量(非利息支出除以营业净收入),社区银行的经营效率在199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逐渐降低,而且与大银行之间的差距开始逐渐扩大,并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初达到最大。这说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过去二十多年中,银行业的规模经济特征有所强化。
当然,尽管整体业绩表现落后,但社区银行仍具有一些比较优势,特别是信用风险相对较低。在1985-2011年期间(包括金融危机期间),社区银行的坏账损失(核销率)全面低于大型银行,信用卡、个人住房按揭、农业贷款和消费信贷等领域尤为突出,损失仅为大银行的一半左右,甚至更低。这反映了社区银行利用其网点下沉的优势,通过与客户更直接、频繁的接触,可以更好地发挥“关系融资”技术的优势,在特定领域的风险防控上有相当的竞争力。此外,更重要的是,其经营的稳定性也相对更好。
银行宜谋定而动
上述简单采用美国的相关数据,近似归纳了社区银行的一些基本业务特征。可以发现,尽管社区银行是符合银行业发展趋势的重要方向,但也绝非一个能在短期内轻易获得巨大回报的领域,是需要巨大投入且冒一定风险的战略选择。考虑到技术革新所带来的一些新变化,情况更是如此。
一是信息技术发展会加剧“社区银行”服务领域的竞争。随着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不断发展,社区银行服务中固有的信息不对称难题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缓解,这为越来越多的大银行介入该领域提供了便利,竞争由此变得更加激烈。
二是互联网金融可能带来的冲击。广义上的互联网金融,既包括网络技术在银行业服务中的广泛引用,也包括近来比较受关注的互联网企业对金融业的渗透。总体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金融服务的地理区域,克服了传统银行服务在距离上的不经济,由此给客户提供了更多的转换服务机构的选择。在这种新的环境下,社区银行网点下沉的优势将受到较大的挑战,考虑到互联网渠道极低的成本,这种潜在威胁或许相当严重。
对于国内目前“社区银行”发展的热潮,笔者认为,首先,银行宜谋定而动,在明确自身战略定位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社区银行发展策略。从目前来看,对于小银行而言,因受外部条件的制约,“社区银行”的确是其现实的战略方向,事实上也是唯一可行的选择。
但对一些中型、大型银行而言,究竟是将“社区银行”定位为整体战略目标,还是只想巧借名目达到网点扩张的效果?从目前的实践分析,还很难做出判断。可以看到,部分银行建立的社区网点,本质上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社区银行功能,根本无法充分发挥这一模式的比较优势。此外,需要提醒的是,富国银行的确是一个大银行专注于社区银行服务的成功案例,但绝非普遍现象。国内银行业针对富国银行经验的学习,或许还需要更理性的思考,以及因地制宜的探索。
其次,对监管部门而言,应把握风险管控与鼓励创新之间的平衡。一方面应有序推进,对社区银行网点扩张实施适当的准入控制,既防止局部市场的过度竞争,也有助于控制现行模式中的一些潜在风险。另一方面则应考虑社区银行网点的特殊性,适度提高监管的弹性。建立与普通网点有差异的准入标准和审批流程,为银行的创新与战略调整提供更灵活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