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突破7的整数,再创汇率改革以来的新高。在此之后的一个月时间里,人民币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继续单边下滑,而是先后多次又重返7整数关口。5月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7.0005。美元近期出现走强的趋势,但由此而断言美元走势就此转折还为时尚早。近几天,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再次出现反复,5月15日,美元对人民币报收于7之后,16日1美元对人民币6.9895元。
美元近期走强与美国主要经济数据有关
从美国近期公布的主要经济数据:贸易逆差、GDP、ISM非制造业指数来看,美元有走强的理由。
贸易逆差下降。美国商务部5月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美国贸易逆差为582亿美元,比2月份下降5.6%,其主要原因是进口下降幅度较大。
GDP为正增长。美国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第一季度GDP实际增长0.6%,与2007年第4季度相同。修正之后的第一季度GDP数据为正增长,支持美元小幅反弹。
ISM非制造业指数好于预期。美国供应管理学会公布4月份ISM非制造业指数为52,扭转了2008年以来前三个月连续下降的局面,该数据3月份为49.6。该数据高于50,表示服务业活动有复苏的势头。ISM指数对反映美国经济繁荣度及美元走势均有重要影响。
影响美元长期走势的因素仍不乐观
美国长期以来存在的经常账户赤字和财政赤字,即“双赤字”问题是导致美元贬值的根本原因。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则更一步加剧了美元的贬值趋势。这两个因素在短期内仍不乐观,影响美元由弱转强。
美国存在巨额的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美元贬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美国这一问题。美国内需疲弱之际,弱美元有助于减少美国债务、改善出口,弱势美元此时可能更符合美国利益。这也是美国政府权衡利弊,在一定程度上容忍美元贬值的一个重要原因。2007年美国贸易逆差为7085亿美元,比2006年下降了6.5%,这是在连续5年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之后的首次下降。由于经济降温抑制进口需求,而美元贬值有助于出口增长,分析人士预测美国贸易逆差今年会继续下降。2007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为1628亿美元,比2006财年下降了34.4%,降至过去5年来的最低水平。“双赤字”是美元贬值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双赤字”幅度的缩窄,即贸易逆差的缩小、财政赤字的减少也得益于弱美元的格局。在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还没有达到美国政府预期时,美国政府仍然可能对美元贬值采取默许的态度。经济及政治利益需求依然是影响美元走势的重要因素。
次贷危机加剧了美元贬值。当前影响美元走势的主要因素是次贷危机,预期由次贷危机引起房地产市场及金融市场动荡,从而引发美国经济衰退是导致美元弱势的另一原因。美元是强势美元还是弱势美元,仍主要取决于美国经济的实体面,美国经济趋势对汇率具有重要导向性影响。在美国公布2008年第一季度GDP为0.6%的增速时,经济学家已发表了美国经济将在2008年第二季度出现明显萎缩,第二季度、第三季度GDP有可能变为负增长的预测。虽然从数据上看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与2007年第四季度持平,但基本面的数据反映出来的情况却远没有如此乐观。私人消费放缓,企业投资也出现萎缩。劳动力市场的持续恶化和不断下挫的消费者信心给消费前景蒙上阴影,信贷萎缩和房价跌幅加深也将导致私人投资的进一步萎缩,预计私人消费将于第二季度出现负增长。一旦出现经济不增长、GDP增长率由正转为负的情形,工业的产出、产量以及投资都会下降,经济进入衰退期。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进入利率重置期的次贷将会大幅度下降,次贷危机的影响将会逐步明朗化,对经济的影响那时才会真正“水落石出”,考虑到其对经济影响的一定滞后性,次贷危机对美元贬值的影响在一定长的时间内依然延续。
美元VS油价更加紧密复杂
5月14日国际市场油价报出接近127美元的历史高价。美元与油价波动之间的关系今后将更为紧密也更加复杂。
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大宗商品价格都是以美元为定价,美元贬值推动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为对冲美元贬值风险,导致对商品避险强烈需求,国际金融资本增加了大宗商品的持有,大量投资于黄金和原油等大宗商品用于保值,又强化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因此,美元的持续贬值带动了大宗商品市场的走强。
通常来说,大宗商品市场与美元呈高度的负相关性。历史经验表明,原油、黄金及农产品价格均与美元汇率逆向而动。然而,近期大宗商品商场内部出现分化,走势并不趋同。自4月下旬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再次快速上涨,近日已报出127美元的历史高价。而黄金价格在此期间已经跌破900美元。与此同时,根据目前可以观察到的粮食期货价格,11月的合同价明显高于5月份的10%-13%,说明粮价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目前来看,还不能简单地将原油与黄金相类比,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更多且更复杂。而粮价可视为油价上涨的滞后反应。
回顾历史,国际石油价格曾有过三次大涨:即第一次发生在1974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第二次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第三次是1990年的海湾危机。在这三次石油危机中,原油决定机制发生了变化。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前,基本上是需求方决定价格。两次石油危机之后,原油的价格主要由供应方决定。作为世界经济最重要的大宗商品的原油,无论是需求者定价还是供给者定价,决定其价格走势的基本因素还是在市场供求这个领域里,即还是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但在上世纪90年代后,原油具有金融属性已经得到认同,原油走势已逐渐演变成一种货币现象。在如今的金融市场上原油已成为一种金融投资或金融投机的品种,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自身特殊的运行规律。原油会受到标价货币汇率、大国货币政策、国际投机资本、地缘政治、突发事件等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通过影响标价货币或供求关系来影响油价走势,会在一定时期内放大或缩小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油价。一些投机资本可以借助人们对原油需求的预期以及突发事件对市场的短期影响而炒作油价。由于原油的金融属性加强,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弱势美元与油价高企联系在一起,美元与油价波动的关系今后会更为紧密也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