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机构抱团投资股市核心资产的争论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一些人士在批评机构集中持股的时候,可能是没有注意到机构投资者客观存在的基本投资需求,也没有注意到核心资产结构转换是一个动态的长期过程。如果不认清核心资产的基本特征,这一概念很容易被用于短期市场炒作,推动部分股票价格虚高,助长市场投机情绪,对于股市健康发展有害无益。投资者把握好核心资产结构的变动逻辑,就有机会走在市场前面,获得长期超额收益。
股市核心资产并非必然是高成长股票,相反它通常是指市值较大、流动性好、价格波动相对较小、投资者广泛持有的一类股票。核心资产是股票市场的“压舱石”,是机构投资者持有的基础资产。目前在A股市场市值占比较大的大类行业股票有金融(19.5%)、工业(15.6%)、信息技术(14.6)、日常消费(12.4%)和材料(10.9%)等,合计占比超过70%。这些大类股票构成了我国股市的核心资产。这种核心资产结构反映出我国实体经济总体上仍然处于工业化后期,制造业、材料和日常消费品生产和销售等工业化属性较强的行业在经济中居于主要地位。同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有了初步发展,得到股市投资者的广泛重视,拥有高估值具重要性持续提升,但在体量上短期内仍然不会超越前述产业部门。另外,金融是我国股市核心资产中占比最大的一类股票资产,体现了我国金融体系仍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特征,银行类股票在A股市场市值占比达到12.3%,而且银行股素以回报稳定、估值偏低著称,是机构投资者偏爱持有的长期资产。核心资产结构的变动比较缓慢,成长最快的信息技术和日常消费类股票,其市值占比在过去10年中也仅仅提升了大约10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美国股市中信息技术、可选消费等大类行业股票市值占比明显超过我国,工业、材料和日常消费行业的股票市值占比则明显低于我国,反映出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在发展阶段上的差异:美国经济已经进入了由信息技术和高端服务业主导的后工业化时期,而我国还处在工业化后期。通过对中美股市的简单比较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即股市核心资产结构代表了实体经济特定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特征,核心资产结构的变化,一般会与产业结构变动密切相关。鉴于产业结构变动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股市核心资产结构的变化,也相应是一个长期过程。即使某些类别的股票在短期内被炒作为核心资产,估值出现虚高,但其产业属性决定了迟早会走上估值回归之路。我国股市核心资产结构的变化总体符合上述趋势。同时应该注意到我国股市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还有一点特殊性,即由于市场投资端建设偏弱,企业上市通道与退市通道还不够畅通,导致一些具有核心资产特征的企业股票不能上市,一些已经不再具有核心资产特征的股票仍然滞留市场占用资源,其客观后果则是市场核心资产结构还不能够充分反映实体经济的结构性特征,比如一些属于信息技术和日常消费行业的大型平台企业还没能登陆A股,而工业、材料等行业内一些低质量上市公司没能及时退出市场,导致相关行业优质投资标的不足,影响了投资者对核心资产的持有。
机构投资者集中持有股市核心资产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以开放式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对基础性投资资产通常会有流动性、投资回报和价格波动率等方面的考量,而现阶段我国的金融、消费、能源、材料和制造业等行业内的龙头上市公司股票,通常具有市值较大、流动性较好、投资回报稳定、企业经营成熟和股价波动相对较小的特点,有条件进入机构的基础投资组合。根据去年三季度数据,在机构重仓股中,银行、白酒、保险、证券、房地产、化工、石油、水电和电子等细分行业股票位居前列,机构合计持有市值14万亿元,占机构重仓股总额的40%。当然,不能排除部分机构为追求短期收益和估值稳定而采用“抱团取暖”式的集中持股,这种机构层面的羊群行为容易导致部分股票溢价过高,但正如前文已经分析过的,此类行为的效果是短期的,核心资产价格很快会回归到合理水平,高频交易者或许会找到一些短线机会,普通散户投资者如果跟风炒作,极易造成损失。
适当配置核心资产类股票对于巩固投资收益和提高资产安全性具有积极作用。投资者一方面可以选择持有部分估值合理的优质核心资产类股票,同时还需要关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股市核心资产结构变化的长期趋势。部分信息技术行业股票和可选消费行业股票可能逐步具有大盘、流动性和稳定收益三个基本特征,从而进入核心资产组合;而部分经营能力一般的金融类上市公司会随着我国金融体系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被边缘化,其牌照价值也将下降,股票投资收益萎缩,这部分股票未来将逐渐淡出核心资产组合。最后,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对外证券投资限制不断减少,有能力的投资者可以关注具有核心资产特征的海外上市中资概念股,构建跨市场核心资产组合,以更好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原文载于《21世纪经济报道》2021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