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理念指路下,坚持把海南全岛作为一个大城市、大景区规划、建设和管理,优化全省城镇空间格局和功能定位以及实施省域“多规合一”。
自中央发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来,海南自贸港建设话题在国内外、在社会各界都得到热议。根据《方案》,海南自贸港实施范围是海南岛全岛,按照“三步走”要求,到2025年将初步建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到2035年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港。
鉴于海南在自然生态角度是一个独立的海岛,我们不妨从比较形象的视角,对海南未来远景进行刻画,那就是,海南自贸港的建设过程可以设计为从“全岛同城化”到“超级国家公园”的实现过程。
全岛同城化
“同城化”是我国近十年城市化过程中提出的一种城市发展理念,从城市经济圈角度来看,“同城化”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形成辐射力、扩散力与竞争力越来越强的板块经济。
从“同城化”概念内涵来看,在城市发展大背景下提升自身乃至周边地域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是政策目的,城市内在交通通达、产业合作、治理协助和民生共享等领域实现同城效应是实施效果。
从方式方法来看,促进区域界限弱化或打破地域行政边界以及规划协调统一是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在区域内由表及里建设空间同城、基础设施同城、产业同城、市场同城和公共服务同城,实现区域治理融合的同城效应,将有利于产业链的生成、运作与发展,是未来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
海南“全岛同城化”概念作为引领海南岛未来发展的“一张蓝图”被提出来,并在《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纲要》初现雏形。该规划确定了海南省到2020年的战略目标和2030年的发展愿景。同时,在“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理念指路下,坚持把海南全岛作为一个大城市、大景区规划、建设和管理,优化全省城镇空间格局和功能定位以及实施省域“多规合一”,以生态文明、全岛同城、区域一体、梯度推进、城园互动、产城融合为指导,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新机制,实现全岛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随着海南新一轮改革启动和海南自贸港建设在国家层面布局,海南“全岛同城化”概念内涵将进一步提升。
首先是海南省级行政区与海南经济特区、海南自贸港以及海南岛是同一区域,在未来30年自贸港建设过程中,深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并以此适应对外开放要求成为必然(比如淡化省级行政管理模式而借鉴国内的国际自贸区管委会管理模式)。
其次,原规划战略定位——“一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改革创新试验区)、“三地”(世界一流的海岛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热带特色产业基地、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及海上救援基地),随着海南自贸港的“三区一中心”国家战略新定位,也需要做相应调整。
第三,原规划中产业发展主要“对内”为定位,也将随着海南自贸港主要“对外”布局,特别是“走出去”与东南亚区域合作以及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而做重大调整。
由于海南自贸港是全球第一个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其路径没有先例可循。另外,生态系统角度上看,海南是一个山水林田湖完整生态环境链的“岛屿经济体”。为此,在回归“岛屿经济体”本质和科学评估海南自然资源及其人口承载的基础上,给以海南岛这一“未来城市”开展重新布局和顶层设计,可以创新地想象,海南岛这一“未来城市”的未来愿景是“超级国家公园”,人们可以在这一大花园和大公园中享受现代工作和生活。
创新模式
国家公园不仅仅是个名称,其背后蕴涵的是一种对自然文化遗产区域进行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的最优化的管理体制。在海南“三区一中心”的国家战略定位中,“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其中一项。
按照中央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界定,其内涵主要体现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说明,海南这一“超级国家公园”与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公园”有一定差异,它要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双重目标,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则体现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同时也意味着,《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纲要》当中,除了生态功能区(包括一级生态功能区、二级生态功能区和近岸海域生态保护功能区)规划基本保持不变以外,其他本岛开发区(包括“城镇功能区、旅游度假功能区、产业园功能区、重大基础设施功能区、乡村功能区”五类)、开发建设结构以及海口、三亚两极引领模式应该重新评估和调整。
一方面,以海口、三亚两极的两大区域中心城市作为海南省东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和以九个县城中心镇作为片区发展重点的规划设计,主要体现的是作为省会城市或地级城市扩展规模的理念点,与“全岛同城化”理念有较大冲突;另一方面,海南自贸港建设需要有大流量的经济活动支撑,而海南目前经济体量较小且拥有大量农业人口、从事农业的农垦城镇人口和土地,更需要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创新型发展模式。
潜力何在
海南要真正实现“全岛同城化”,除了在抓好“五网”和基础设施以及联通城乡一体发展上下功夫以外,还必须在产业布局方面打破一亩三分地的行政区划惯性思维,提高超前谋划、一体谋划、重点谋划的能力和水平,破除阻碍全岛同城化发展的观念障碍、政策障碍和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全岛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要把海南岛建成“超级国家公园”,这个“超级国家公园”中住着1000万多人口,这些人依靠什么产业支撑才能养活自己,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大量的农村农业人口和土地既是海南自贸港发展的特殊起点,也是海南自贸港发展的潜力所在。海南目前主导产业仍然处于空白状态,为海南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提供了契机。实施“新时代下南洋”计划和“补工业化”是迫切之举。
“新时代下南洋”计划,主要体现为海南双向开放过程中“走出去”走向哪里的方向性问题。一方面“下南洋”深受海南人民认可,另一方面海南不仅是离南洋市场距离最近的地区,也是海南最大的区位优势,而且有中国内地强大的科技力量和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支撑。
“补工业化”主要是针对海南产业结构失衡。当前全球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加速转型过渡的大变革时代,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的基础上,中国正在立足制造业这一强国之本,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来抢占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海南自贸港建设应把握好此次机会。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海南从一个“岛屿经济体”实施“全岛同城化”,到走向“超级国家公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多个主体、多个环节、多个领域,需要从点、线、面等不同层面探索科学的发展路径,在实践中找到相应的改革办法。
(原文载于《瞭望东方周刊》第825期 202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