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
客户端
|
官方微博
|
报刊投稿
|
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金融系
在职研究生班
金融高级课程研修班
国家基金课题
院重大课题
院重点课题
国情调研课题
院青年课题
所重点课题
横向课题
《金融评论》
《金融论坛刊物》
博士文库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学术成果
规章制度
进站出站
表格下载
金融所简介
领导介绍
机构设置
研究团队
监管部门
[ English ]
您的位置:
首页
> 彭兴韵
通缩来敲门(2015年2月)
经济增速换挡将在波动中逐步完成(2015年2月7日)
低油价重构全球货币资本格局(2015年2月6日)
卢布危机难撼人民币(2014年12月23日)
适时降准的条件已经成熟(2014年12月17日)
结构不合理,难有新常态(2014年11月14日)
不完全信息中的信贷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理论(2014年9月)
经济新常态与货币政策“新手段”(2014年9月19日)
经济新常态与货币政策新思维(2014年9月18日)
新常态下的“稳增长”政策(2014年8月26日)
中国经济“新常态”(2014年7月30日)
未来货币政策为谁转向(2014年6月5日)
人民币贬值真相(2014年3月26日)
没有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理的原因(2013年8月)
中国货币政策目前的调控方向与手段改革(2013年5月)
货币市场恐慌折射流动性失衡(2013年7月2日)
欧洲央行的危机管理:非标准货币政策操作(2012年4月)
房地产泡沫与美国货币政策有关联(2012年4月9日)
利率市场化重点是建立有效调控体系(2012年3月26日)
美债扩张及其影响(2012年2月)
货币政策预调微调意在修复利率结构(2012年2月23日)
中国如何参与救助欧债危机(2012年2月16日)
粘性信息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最新发展的一个文献综述(2011年12月)
以“汇率平衡税”化解国外政策输入型通胀(2010年12月30日)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及多元化进程的中国选择(2010年11月)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的中国信贷膨胀分析(2009年8月)
中国物价总指数变动中的相对价格调整及其宏观调控含义(2009年6月)
从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演变与扩散(2009年2月)
发挥中国经济的“内部动力”(2008年10月13日)
加强利率机制在货币调控中的作用(2008年2月)
谨防信贷控制导致旧体制复归(2008年1月25日)
2007年货币政策操作评述(2008年1月1日)
流动性、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2007年11月20日)
中国加息是否进入了疲劳期(2007年11月28日)
稳定物价仍是货币政策中心任务(2007年11月12日)
调整金融策略应对美国货币政策变化(2007年9月21日)
特别国债利息偿付应有约束机制(2007年9月3日)
央行“非对称加息”显示非常意义(2007年8月22日)
美联储对次级债危机应负什么责任(2007年8月20日)
全球化的美国次级抵押债危机(2007年8月15日)
中国房贷也有美国次级债风险特征(2007年8月13日)
如何看待货币政策调控效果(2007年8月6日)
走出货币政策的螺旋式循环圈(2007年8月3日)
未来30年是中国粗放经济转型艰难期(2007年7月30日)
进一步宏观紧缩措施可能即将到来(2007年7月20日)
市场对特别国债反应过度是一个集体误读(2007年7月2日)
货币政策稳中适度从紧“度”有玄机(2007年6月22日)
股市稳定是金融结构战略调整的内在要求(2007年6月6日)
央行在主动谋求货币政策变革(2007年5月24日)
新的金融危机真的要来了吗(2007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