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汇管理一年回顾
我国外汇管理在2012年面临的主要挑战来自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经济金融条件变化而导致的跨境资本流动波动较大。自2011年以来,由于欧洲债务危机的演化、国际流动性泛滥以及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预期的改变,对国外和本国资本流动产生影响,跨境资本呈现双向流动的特点,这对我国跨境资本监控能力提出挑战。二是出于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调整经济失衡的需要,我国外汇管理部门面临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以及稳定出口和保增长的双重任务。
对此,从外汇管理部门整年的管理活动来看,我国外汇管理改革核心是促进贸易便利化与加强监测和控制风险的双管齐下,体现出我国监管当局倡导的“外汇管理理念与方式转变”的思想,也是我国应对危机后国际新形势以及推进改革深化的必然之举。具体而言,2012年我国外汇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稳妥有序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关于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的外汇管理改革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RQFII的启动与QFII 的增容。继我国推出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直接投资业务的有关规定之后,
第二,进一步放松直接投资项下资金运用的限制。 2012年11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通知,进一步改进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方式,放宽直接投资项下外汇账户开立个数及异地开户和异地购付汇限制、放宽境外放款资金来源及放款主体资格限制、允许境内主体以国内外汇贷款对外放款、允许外商投资企业向其境外母公司放款。
第三,允许个人境内合法资金参与境外股权激励计划。
从总体来看,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实践,可用“坚持”与“调整”二词加以概括。一是坚持限制性的资本可兑换改革。无论是过去遭受资本自由化主流的冲击,还是危机之后国际社会对资本项目管理的重新评价,我国政府对于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的基本论调没有发生变化,即强调“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把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与风险防范的统筹安排结合。二是调整了关于资本可兑换改革的表述和内容。十七大报告与十八大报告的有关表述由“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调整为“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尽管其中的内容并无实质变化,但是这一更改强调并突出了把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作为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重要实践。从具体的改革内容来看,目前,我国对资本项目下的交易和汇兑行为仍然存在较多的管制,而上述改革多为简化程序和促进交易的便利,并未真正触及资本可兑换的实质。而与此同时,发展人民币跨境业务又意味着间接开放了资本项目,支持了套汇和套利行为的发展。故而,发展人民币跨境业务的风险问题以及是否应当先行于汇率和利率市场改革等问题的争论随之产生。从政府文件以及推出RQFII的事实表明,政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决心未变,并期望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契机,借以促进相关配套金融制度的改革,这从扩大汇率浮动区间以及减少汇率市场干预的言行之中得以反映。
2.跨境资本流动的均衡管理
自今年以来,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出现了明显的双向流动局面,这是国际资本流动和国内资本跨境流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除第一季度外,2012年第二至第四季度资本项目和金融均呈现逆差。一方面,中国经济形势的相对稳定也吸引了境外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增加,2012年总额达1801亿美元。另一方面,汇率预期的变化以及“藏汇于民”的措施,境内企业和银行持有外汇资产的愿望加强,本国资金流出强度随之增加。根据国家外管局统计数据, 2012年银行代客累计涉外收入25900亿美元,累计对外付款24787亿美元,银行代客累计涉外收付款顺差1113亿美元,而2011年度银行代客累计涉外收付款顺差为2701亿美元;此外,2012年的前10个月的银行代客结售汇的顺差形势明显缩小,资金流入增速明显低于资金流出增速。
过去我国对于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主要放在对资本流入监测与管理方面,而2012年以来,央行与外管局等各方监管机构表达的政策信号显示,我国政府更加认识到需要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的均衡管理,具体动向包括以下几点:
2012年2月,外汇管理局提出,从思想上转变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理念,按照均衡管理的要求监测资金流入和流出,防范跨境资金大进大出;要改变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方式,按照主体的监管的要求来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预警和预案机制等等。
2012年9月,我国监管机构经国务院批准发布了《金融“十二五”规划》,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要求下,对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指明了方向,要求进一步放宽跨境资本流动限制,健全资本流出流入均衡管理体制。
2012年12月,外管局要求各境内银行自
从上述我国政策动向来看,我国资金流动管理理念正从“宽进严出”向“均衡管理” 转变,但是新的均衡管理还刚刚起步,监管措施的制定与实施面临巨大挑战。金融危机以来,关于跨境资本流动的有关理论探讨日渐丰富,尤其在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的影响方面讨论较多。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外汇资本流入方面,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入的讨论较为丰富,而关于外汇资本流出以及本币资本的跨境流动的影响及其相应的政策建议还比较缺乏。因此,如何建立适合中国的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确定与跨境资金流动走势关联性强的核心指标,对跨境收支影响渠道和传导机制的研究与跟踪等等问题均有待深入探讨与研究。此外,跨境资本流动具有顺周期性,如何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了解金融机构外汇净头寸、杠杆率和货币错配的关系,以及如何协调汇率、利率变化等宏观货币政策与资本管理政策的关系也尤为重要。正如外汇管理局所言,“建立健全本外币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框架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3.增加汇率弹性与完善外汇市场管理
随着我国外汇市场深度与广度不断扩大,加之政策当局认为人民币汇率的单边升值与预期已经结束。
外汇市场的管理与建设是我国对外金融改革的一部分,是与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相互配合、相互联系。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外汇市场交易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但相对全球外汇交易市场发展而言,我国外汇市场以及人民币交易的地位和影响力还十分有限。根据BIS《2010年全球外汇市场情况报告》人民币交易量占全球外汇市场成交量占比0.6%,排名全球21位。就市场监管而言,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衍生品监管制度。汇率机制改革的深化将对我国外汇市场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外汇市场提供相应的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的交易工具。从我国外汇衍生品发展次序来看,我国首先推出了远期人民币外汇交易、接着是外汇和货币掉期交易,进而推出外汇期权交易,而并没有急于推出人民币与外汇间的期货与期权交易等易于出现投机风险的交易产品。这样的管理与建设措施遵循了衍生品风险从低到高的原则,并充分考虑到衍生品的特性及其对宏观金融稳定的影响和微观主体的风险管理能力。由于外汇衍生品市场刚刚起步,针对这一方面的监管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对外汇衍生品的监管涉及多个监管部门,实践中往往存在监管权限模糊或交叉的问题;企业关于衍生品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以及相应的会计处理制度等还不尽完善等等。
4.藏汇于民与外汇储备管理
截至2012年9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高达3 .29万亿美元。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以及储备货币的单一化对外汇储备管理提出了挑战。
为了尽快改变外汇储备的单一化局面,中国外汇储备管理部门试图加快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最新出台的《金融“十二五”规划》强调,要进一步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积极探索和拓展外汇储备多层次使用渠道和方式,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制机制。2013年,央行和外管局在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机构内,成立了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办公室(SAFE Co-Financing),负责创新外汇储备运用。
对中国而言,优化外汇储备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于如何改变官方储备与民间储备结构,真正实现从“藏汇于国”向“藏汇于民”。在经常项目方面,我国由强制结售汇制度逐步转变为意愿结售汇制度,取消外汇汇兑管制。在资本项目方面,我国逐步谨慎开放居民与企业对外投资渠道。这一举措的实施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相对应。从居民角度来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放宽境内金融机构境外证券投资和代客理财的措施;从企业角度来看,外管局和商务部依照我国“走出去”战略规划,简化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的各种审批手续和放宽购汇限制。 2012年,外管局为了便利中小金融机构参与外汇市场,减免村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费用,这一措施也将有利于我国的中小企业用汇需求及其对外投资的积极性,此外,还扩大银行贵金属业务汇率敞口平盘范围,支持藏金于民。
官方外汇储备增速放缓与私人外汇资产增加成为2012年外汇储备管理的重要变化。在企业与个人方面,今年以来,我国企业持汇意愿增强,外汇存款增加明显。2012年企业等市场主体在银行的外汇存款余额增加1314亿美元,因而银行系统向央行系统转移的美元资产也有所减少。这种情况在近年来并不多见。企业持汇的增加体现了扩大汇率弹性和人民币均衡汇率条件下,我国私人机构在外汇管理条件许可下进行“负债本币化、资产外币化”的财务运作。在官方外汇储备方面,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增幅减速趋势开始确立。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数据,剔除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影响,我2012年国新增外汇储备资产34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少增3501美元,减幅深达91%。尽管外汇储备的增速并非国内外汇管理措施改革所决定,但是藏汇于民的措施以及促进国内外汇资金合理流出理当成为外汇储备的增速放缓重要因素之一。
5.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转变
近十年来,我国涉外经济规模与跨境资金流动总量迅速增加。出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自2010年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提出外汇管理理念与方式的“五个转变”,自此, “五个转变”经常出现于外汇管理局的重要文件和会议精神之中。从这两年的外汇管理的有关改革措施来看,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转变明显贯彻其中。2012年,外管局加快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外汇管理措施包括:
外汇监管理念与方式的“五个转变”其实质就是由过去行为监管向主体监管转变的过程。从这些管理措施改革不难看出,我国外汇管理已经转向强化主体服务、提高监管效率和加强风险监管并重的原则。外汇管理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建立,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考察金融机构与企业的风险状况,提高我国整体的监管能力与效率,也有利于监管当局将国际收支风险与外汇风险因素纳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全面把握系统性风险状况。在这些外汇管理改革之中,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的变革最受关注。自改革试点之后,企业对外贸易收付的时间缩短,办理贸易收付效率大大提高,而监管手段的提升也得以体现。、
二、外汇管理前景展望
1.2013年国际收支展望
鉴于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和当前国际经济环境,笔者认为2013年我国将延续2012年国际收支的形势特点,经常项目顺差缩小,跨境资本双向流动特征增强。尽管全球经济失衡格局正向经济再平衡转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订单出现向周边国家转移迹象,并且 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将“促进国际收支趋向平衡”作为2013年的重要工作任务。但是,东亚(包括中国)与美国在储蓄率和贸易重组步调方面的差异调在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再者,稳定增长仍然是2013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加之,中国目前拥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廉价高效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贸易顺差以及国际直接投资流入的主导因素在短期内不易发生重大变化。在经常项目顺差和国外直接投资流入的同时,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预期的结束、“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外贸主体对外汇信贷需求的增强以及我国藏汇于民的外汇管理政策的深入,将会加强人们持汇意愿的增强、跨境资本的流出的可能,这些因素将导致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出现双向特征。而影响国际收支不确定的因素包括:国际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以及钓鱼岛事件的升级使得中日两国的贸易金融关系开始恶化。 2013年,这些因素将通过贸易和金融渠道对我国国际收支产生影响。
2.2013年外汇管理展望
“十一五”期间,国家外汇管理局大力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先后出台了若干重要改革和便利化措施。鉴于改革的渐近性,“十二五”外汇体制改革将延续上述管理思路。目前,国际经济复苏形势严峻,量化宽松政策造成全球流动性泛滥,这些因素将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升值、外汇储备和国际收支状况构成一定压力,2013年的外汇管理政策将会充分考虑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对此,《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提高外汇和国际收支风险防范能力。在此背景下,展望2013年,我国外汇管理政策将继续以服务于实体经济,提高外汇和国际收支风险防范能力为核心,按照转变外汇管理方式的改革思路,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的各个方面。2013年1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召开了全国外汇管理工作会议,其中的工作重点与上述预期基本一致,具体包括:第一,全面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大力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第二,加强外汇宏观总量分析和区域分析,提升外汇监测分析能力和水平;第三,不断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管体系,切实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第四,扎实推进主体监管,加快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转变;第五,管好用好外汇储备,进一步完善大规模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