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突然出台了降息决定:自翌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基准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其他各档次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等等。在这里,之所以用“突然出台”四字是由于央行的这一政策举动已打破了十八大以来最高领导人在多次场合重申的所谓“宏观政策要稳定,微观政策要搞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动向承诺。因为在一般老百姓的心目中,所谓宏观政策要稳定,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从货币政策角度说,就是继续坚持执行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坚持近两年制定每年M2增长不超过13%的货币供应目标,但是,2014年前10个月的宏观经济实践已经证明,僵化的思维和顽固的货币政策执行方式已使经济运行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简要说来,大体有四:
1.通货紧缩趋势业已抬头。2014年10月数据,CPI增1.6%,PPI负2.2%已连续32个月下降,用电增长率仅为3.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仅为7.7%,人民币贷款增长亦出现乏力势头,这已明显说明宏观经济已显现趋冷势头,这只是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角度看宏观经济形势。如果我们到各个省份去走访调研一下,就更能感受普遍的悲观情绪,到商业银行去看一下就可得知,目前,许多商业银行在实体经济存在强烈贷款需求情况下已无放款意愿,这是非常可怕的现实,因为这种现象同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商业银行的心态和行为十分类似。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就是宏观形势颓势进一步加剧。
2.结构调整停滞不前。经济结构调整并不是简单的让产能过剩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而需要新的带有结构调整色彩的金融资源投入相配合,但在实行严格贷款规模控制和总量政策略带紧缩色彩的情景下,用增量调整解决结构性问题的思路是很难落到实处的。以小微企业贷款情况为例,尽管近几年国家三令五申要对小微企业实行扶持性政策要适当进行政策倾斜,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始终解决不了,其中的原因可能有许多,但大银行雷声大雨点稀,小银行受当地人民银行贷款指标控制想拓展业务缺少充裕的放款指标即“有钱没粮票”的现象在全国十分普遍,这也是需当局关注的一个重要基层情况。具有活力的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得不到充足的金融支持,在发展紧要关头不得不求助于高利贷,最后很多有希望的中小、小微企业被高利贷扼杀,这种现象在中国目前十分普遍。
3.国内消费需求拉升不力。全球金融危机过后,中央在制订十二五规划时就明确了将国内消费需求作为新时期经济增长引擎的发展思路,但在经济金融的逻辑关系和货币政策实践上,我们都存在若干盲区。例如,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国内居民的消费支出结构说,占绝大比例是购房和租房支出,食物购买支出只占很小很小比重,就算在自称自己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不是很高,加之中央八项规定,因此,指望用吃喝消费拉动消费需求基本属于文不对题,唯一的途径是鼓励支持城乡居民购房需求,无论是基本自住需求还是改善性居住需求,抑或是投资或投机性需求,我觉得都应在支持之列,只要老百姓愿意掏钱,只要能产生拉动内需效应,就应当鼓励支持,而不是一味打压,这样才叫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4.市场情绪普遍悲观低沉。由于宏观政策反应稍嫌迟钝,2014年以来,不仅实体经济运行情况不妙,金融市场的各个板块都开始蕴酿消极悲观情绪。从信贷市场看,受宏观经济下行走势拖累,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快速上升,“银行难干”已成为业内人士共识;从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情况看,好像出现些微行情转好势头,但股市行情向好的三要素“有政策利好,上市公司有故事,市场资金充裕”从实质上说几乎是一条不条,因此总处于拉升乏力状态;从金融体系总体情况看,金融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情况没有改变,实体经济缺少有力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如小微企业、三农领域、民营科技企业的资金可得性问题在影子银行、理财产品风生水起的大背景下变得愈发严重,高利贷盛行,资金在金融系统内相互谋利自循环空转现象已成为畸型金融新常态。
以上种种情况,无论是国务院的大领导们,还是央行那些理论素养既高又深谙金融之道的专家们都会看得清清楚楚,但为什么我们在政策选择上却出现一些偏差非要没有明显结构调整功能而以短期总量微调为特征的货币政策去勉为其难地搞什么所谓“定向滴灌喷”呢?我们难道不知道,从1929至1933年大萧条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各国的经济衰退应对之道无一例外都是宽松货币供应吗?市场经济没有第二条规律,只要你搞市场经济,大家就都会殊途同归,在宏观形势的政策应对上,一个简单的逆对风向调节,经济热时你就紧点儿,经济遇冷时你就松点儿,央行政策工具篮子里的标配工具随便拿出几样,得心应手地用一用,用不上6个月就立马见效。总之,一切都不是很难,我们实在用不着“吹喇叭扬脖硬起高调”,一定要搞出什么以这个自信那个自信为依托的中国特色来。
此次降息,国外评论皆以“突然”二字名之,我倒是希望这不是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决策层审时度势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2015年宏观政策转向的奠基之举,它不仅是利率周期下行的开端,而且也应当是货币政策明确进入略宽松时期的调节信号。在经济金融学界,有一大批人诟病4万亿刺激计划,有一大群人批评所谓的央行货币超发,其实都或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或是根本没有对中国独特的货币供给机制和货币结构进入深入研究。中国的M2总量虽然很大,但M1在总量中占比也就三分之一左右,而且,在M1中,中国城乡居民的现金贮藏习惯,两只“苍蝇”(秦皇岛一科级干部家里存1.2亿现金,国家发改委一副局级干部家存2亿多现金)即存有3亿多现金,想一想全国的“大老虎们”家里还存有多少现金,这样庞大数量的沉淀货币在那里脱媒睡大觉,也就是说,流动性很强的在日常中发挥媒介作用的活跃货币从总量上看其实不算太多,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一方面在喊总量充裕另一方面又频频出现“钱荒”现象的根本原因。
货币政策由M2年增13%的带有紧缩性倾向转向年增15%左右的适度松动性调节方向,这不仅有利于经济增长,而且也有利于结构调整。中央拟定的结构调整目标在货币总量偏紧的条件下存量变量变动很难有自动调节的余地,有时必须靠增量调节即靠资源新投入才能实现。因此,总量政策必须首先留出余地,再加上财税政策、政府干预支持等综合手段与之相配合,才能达到结构调整目的。如果总量偏紧,经济下行趋势日益明显,各行各业都已开始感到过日子困难,经济结构调整也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就像克强总理讲过的那样,一个大国,没有相当的经济增速不行。GDP增速决不能代表一切,但GDP增长完全失速,我们就失去了一切。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中国靠什么让世界艳羡不已的?不就是那个神话般的增长故事吗。至于从讲数量到讲质量,质量提高目的岂是短期内可实现的?所以,2015年,我们不要再犯糊涂,要果断出台一些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政策组合,货币政策尤其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