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短期的低迷和困难不会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趋势,只会增加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海外资金的逐步回流和投机行为会导致日元短期维持走强。在此预期下,一旦日元持续升值,日本央行很可能继续直接或联手多国干预汇市。然而,从中长期来讲,一旦风平浪静,日元就有可能调头走软。原因在于日本的财政现状已难以维持,即日本政府通过本国金融机构依靠本国家庭储蓄持续负债的方式已几乎走到尽头。同时,日本为刺激经济而进一步扩大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将导致未来日元汇率贬值。而这将有利于日本经济的灾后重建,有利于加快经济复苏的脚步。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里氏9级强震并引发海啸,给日本带来巨大损失。据日本政府2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此次地震海啸给日本造成的损失额约为16~25万亿日元,远超过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的10万亿日元,是“二战”以来的最大灾难损失。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东北受灾较重的青森、宫城和福岛各县以农、林、渔业为主;北海道和千叶两地分别是日本第一和第二大农业主产区;岩手县是半导体和通信制造业集聚地;福岛、茨城集中着大量火电厂与核电厂;千叶县分布着炼油工业。虽然,千叶县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区,不过受灾程度较轻。总之,此次重灾区的经济规模仅占到日本GDP的8%左右,日本主要工业基地并没有受到严重破坏,日本工业基础实力相对完好。然而,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随后发生的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使得事态进一步恶化。福岛核电站占日本核电总产量的20%,日本全国总发电量的6%。核泄露事故的扩大,对日本进行灾后救援和恢复经济无疑是当头一棒,进而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大幅振荡。
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短暂地震
首先,国际外汇市场日元对美元比价大幅攀升,17日一度升至76.32:1,创“二战”结束以来最高水平。作为进口大国,日元升值虽降低了日本企业的进口成本,对日本来讲也不无好处,但同时会损害日本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对依赖出口的日本经济极为不利。因此,七国集团决定联手干预外汇市场,以帮助日本渡过难关。18日,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欧盟在国际外汇市场联手采取卖出日元、买入美元的操作,日元汇率应声降至80:1左右。
其次,日本大地震给全球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也带来了巨大震荡。在日本大地震后,日经指数一度大跌20%以上,东京胶市下跌超过20%以上,为国际商品期货走势短线大幅波动提供了题材。日本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其工业生产因为重大灾难而陷入停顿,自然会减少对许多大宗原材料的需求,导致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接连下跌。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石油进口国,由于大地震导致该国炼油设施破坏,进口需求减少,国际油价出现大幅回落,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跌破每桶100美元,一度创出近5个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除此之外,日本也是铁矿石需求大国,由于日本国内许多钢厂停产,预计日本短期内对铁矿石的需求量将减少2000万吨,会对价格构成短期打压。另外,伦敦金属交易所三个月期铜在日本地震发生后也一度跌至去年12月16日以来的最低点。然而,随后对日本灾后重建的中长期预期又对大宗商品价格产生了较强支撑,因此相关商品市场的长期走势不会改变。
在紧急情况下,日本央行对外需要干预外汇市场,以防日元过度升值,从而保护贸易部门,促进经济复苏;对内需要干预本国的股市、债市,以防恐慌性抛售,为灾后重建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为此,14日以来,日本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短期金融市场注入了巨额资金。同时,日本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0.1%的原有区间不变。截至22日,日本央行的经常账户余额已达41兆日元,超过了2004年3月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的36兆日元,打破了历史纪录。而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多集中于1个月以上的对于短期市场来讲期间较长的资金上。地震和核事故的影响迟迟得不到解决的话,恐怕会引发利率上升从而加重融资成本。因此,金融机构有提前确保资金的动向。直到23日,日本银行终于暂停了连续6个营业日实行的紧急公开市场操作,可以判定民间金融机构的融资需求暂时启稳。
而在财政方面,众所周知,日本的债务对GDP之比值高达200%,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国民储蓄、银行和政府间的资金循环濒临崩溃。由此,今年1月和2月,国际主要信用评级机构标普和穆迪连续下调了日本的主权债务评级。为避免日本的财政进一步恶化,18日,日本政府紧急决定发行“赈灾复兴国债”,预计发行额将超过10万亿日元,期望日本央行能够全额承接。当然,10万亿日元也是远远不够的,政府还在讨论今后是否发行道路桥梁等建设国债。另外,还将在增税问题上进一步协商。
然而,截至2009年底,日本的海外证券投资达2620亿日元。由此,市场曾一度担心灾后理赔及重建会加大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抛售压力,从而加大了对日元的升值预期。对此,17日,日本经济财政担当相与谢野馨指责目前日元突破历史新高主要是投机行为所致,而所谓的“资金回流论”完全没有事实根据。他指出,此次日本的寿险和财险的保险支付总额预计不超过5000亿日元,而日本的寿险和财险分别持有现金存款和通知贷款等约7.1兆日元和1.3兆日元,因此,完全没有偿付能力不足和流动性问题。现在,日本多家寿险公司表示将超越保险合同责任,全额提供意外死亡保险金赔付。这说明财险和寿险公司受的冲击都不大,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的压力是比较有限的。最大的不确定性还是来自日本的核泄露将加大灾后重建的投入,日本核电站事故进一步恶化,将加剧资金回流日本的规模和速度。
亚洲国家反响强烈
日本地震及核事故也给其他经济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成员诺亚称,银行在继续4月份的预期升息行动时必须考虑日本的影响。由于欧元区2月通胀再创新高,市场预计欧洲央行将在4月7日的管理委员会会议上调高利率0.25个百分点。应该说,日本地震对欧洲的货币政策没有太大的直接影响。然而,近几个月,日本政府通过使用外汇储备中的欧元现金和短期债券等流动性高的资产直接购买欧洲债券援助爱尔兰,并预定持续购买欧洲金融稳定委员会(EFSF)发行的债券。地震的发生导致日本有可能减少购买该债券,从而影响欧洲财政的恢复,也不利于日元对欧元汇率的稳定。
美联储在最新的一次利率决议中宣布,将继续实施政府债券购买计划,并继续承诺在较长时期内将短期利率维持在接近于零的水平。由此可见,日本地震对美国的短期影响并不大。截至2010年12月末,日本的外汇储备余额约为1万962亿美元,其中,90%以上是外币计价证券,大部分是美国国债。尽管有媒体质疑日本会抛售其所持美国国债来填补国内赈灾资金的不足,但通过抛售美国国债获取资金的做法既会引发国际金融市场的混乱,也不利于稳定日元汇率,日本不会轻易采取这种于人于己都不利的手段。
日本地震引发反响最大的还是亚洲国家。事发以来,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多国央行都采取了抛售美元的干预措施来控制本币跌势。由于日本地震不会对亚洲新兴经济体的高通胀造成显著的下行压力,预计未来这些国家将继续收紧货币政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长年使用外汇资产向国际协力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2010年,以亚洲及中东等地为主的外国政府在日本发行的国债额预计超过4300亿日元,创下历史新高。而地震和核事故的发生有可能导致日本减少对外援助,从而影响新兴经济体的财政状况。
至于日本地震对我国的影响,由于日本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因此供应链危机将在数月内给日本厂商乃至全球厂商带来损失,我国也不例外。但中国的电子和化工业等领域的相关企业短期反而会受益于日本产能停滞的代替效益。由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我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短期内将有所缓解,中国加息的步伐可能减慢。不过,就中长期而言,日本央行实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及灾后重建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将再度推高全球的通胀预期,加上此前中国国内物价上涨的因素仍然存在,预计未来我国的货币政策不会轻易放松。
日本教训值得反思
日本经济短期的低迷和困难不会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趋势,只会增加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海外资金的逐步回流和投机行为会导致日元短期维持走强。在此预期下,一旦日元持续升值,日本央行很可能继续直接或联手多国干预汇市。然而,从中长期来讲,一旦风平浪静,日元就有可能调头走软。原因在于日本的财政现状已难以维持,即日本政府通过本国金融机构依靠本国家庭储蓄持续负债的方式已几乎走到尽头。同时,日本为刺激经济而进一步扩大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将导致未来日元汇率贬值。而这将有利于日本经济的灾后重建,有利于加快经济复苏的脚步。
至于日本央行实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否会引发日本本国以及世界性的通胀,还要继续观察。日本作为全球重要的资本输出国,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势必对全球有所影响,造成潜在的通胀压力,加快全球的加息步伐。然而,日本国内却未必。日本曾前后实施了长达7年之久的零利率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却未曾引发通胀和流动性过剩。其原因除了日本自身的结构性问题之外,日美间的利差交易也是主要原因。虽然日本银行向市场输入了大量的资金,然而这些巨额资金并没有被用于恢复日本的实体经济,而是流向海外,变成了国际金融机构投机套利的本金。由此可见,在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各国央行应以“稳定的金融环境”为目标,对广泛的经济指标进行观测。
最后,与混乱的经济局势相反,面对大难,长期动荡不定的日本政坛有可能达成高度统一,政策决定的效率也将有所提高。而最重要的是,日本的惨痛教训将再次成为其本身乃至全世界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