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
客户端
|
官方微博
|
报刊投稿
|
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金融系
在职研究生班
金融高级课程研修班
国家基金课题
院重大课题
院重点课题
国情调研课题
院青年课题
所重点课题
横向课题
《金融评论》
《金融论坛刊物》
博士文库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学术成果
规章制度
进站出站
表格下载
金融所简介
领导介绍
机构设置
研究团队
监管部门
[ English ]
您的位置:
首页
> 殷剑峰
数字革命、数据资产和数据资本(2014年12月23日)
改革我们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2014年6月24日)
影子银行,走出监管真空地带(2014年5月20日)
“互联网金融”的神话和现实(2014年4月22日)
储蓄不足、全球失衡与“中心—外围”模式(2013年6月)
协调推进的财政金融体制改革(2013年7月22日)
不可持续的土地财政、土地金融和土地GDP(2013年7月15日)
关于我国财政金融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思考(2013年4月)
经济转型和改革的三种错误倾向(2012年11月29日)
中国经济转型的三个错误倾向(2012年11月13日)
The Turning Points(2012年10月17日)
放松实体经济管制金改方能立竿见影(2012年6月8日)
从长周期视角认识后危机时代(2012年6月4日)
全球失衡、储蓄不足与流动性过剩(2012年5月)
日元国际化模式的教训及启示(2012年4月11日)
大衰退、大动荡、大变革(2011年11月29日)
反思人民币国际化的模式:日本的教训(2011年7月)
反思宏观金融政策的重构(2011年4月11日)
货币、流动性与通货膨胀(2010年12月)
中国全球化第二阶段:融入金融全球化进程(2010年9月28日)
金融全球化,日本未过关(2010年9月14日)
21世纪中国经济周期平稳化现象研究(2010年8月)
凯恩斯教义的三个问题(2009年8月10日)
关于“金融中心”和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再认识(2009年7月)
在改革中协调金融监管与创新(2009年6月8日)
全球化时代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2009年5月15日)
人民币走出去的“流出—回流机制”建设(2009年5月4日)
关于近期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2009年4月20日)
2008年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2009年2月22日)
金融危机的前景(2009年2月23日)
美国金融模式的演变(2009年2月16日)
美国的低储蓄率之谜(2009年2月9日)
商品市场的金融化与油价泡沫(2008年11月)
迎接下一次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7月)
迎接下一次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7月)
中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需要维持长期牛市(2008年3月17日)
牛市的现状反思和未来展望(2008年3月1日)
普遍住房保障制度比较和对中国的启示(2008年1月)
结构性物价上涨难以演变成全面通胀(2007年11月21日)
科学发展观转变资本市场发展模式(2007年11月5日)
2007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分析(2007年8月1日)
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状况和特点(2007年8月16日)
美国次级按揭贷款证券风波剖析(2007年8月13日)
“过热”还是“不热”:中国经济多维观察(2007年7月27日)
加息无助调控物价抑制投资(2007年7月16日)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2007年6月20日)
股市对改变中国经济格局有多重功效(2007年6月5日)
改善收入分配结构,降低储蓄率(2007年1月9日)
收入分配问题成为影响中国经济一大软肋(2006年12月19日)
疏堵结合解决流动性过剩(2006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