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立项时间:2006年7月,预计结项时间:2007年7月。
“十六大”以来,“农村、农民、农业”问题逐渐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农村保险市场也受到广泛关注。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农业还比较落后的大国,如果不解决好“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村经济的重大政策举措,农村社会经济状况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农民收入有所提高,为农村保险市场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保险业通过在农村发挥现代保险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三大功能,正在为解决“三农”问题及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的重要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有效解决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加强农村保险市场的建设,直接影响着新农村的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其中,有着一系列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按照各项保障机制的保障程度以及覆盖的范围可以把社会保障体系分为三个层面,世界银行把对应的这三个层面,称为社会保障的三大支柱,国际经验表明,多支柱的社会保障体系,因为能够结合“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兼顾公平与效率,成为国际上的主流。
根据我们的研究,我国目前广大农村的状况是,(1)第一、第二层面保障在广大农村的严重不足和缺失;(2)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短期内政府没有财力建立惠及全体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3)第三层面的商业保险在农村广泛存在,并且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从三大支柱角度看,在中国广大农村强制性第一公共支柱和强制性第二私营支柱,基本是不存在的。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和保险发展的现实却告诉我们,以商业保险为代表的第三支柱,不但存在,而且颇具规模和优势。因此,中国农村保险面临的最大“国情”实际就是:第一、第二“层面”保障不足,政府主导和引导的两大“支柱”缺失,政府短期不可能建立惠及全体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第三“层面”的保障或“第三支柱”在农村广泛存在。目前,农村保险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产品单一,服务水平不高,简单套用城市市场的产品和服务,农民的风险保障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非常需要研究保险市场在农村经济、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和具体作用方式。另外,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农业保险业也严重滞后。在这种情况下,积极研究适合农村保险市场的发展道路,探索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和政策保险的结合点,将农村保险市场的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战略突破口,是中国保险业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的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以及历史人文等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发展农村保险不能“一刀切”,也不照搬现成的城市模式,因此,迫切需要发挥资源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具体措施,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经营模式,结合农村社会各阶层经济分析,寻找发展农村保险市场的需求切入点。各地积极探索,出现了不少发展农村保险市场的有益经验,例如,某些公司因地制宜,创造性的满足农民的保险需求;再如,某些公司积极主动地与政府配合,通过参与政府举办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民工保险、失地农民保险等等。这些经验发挥了保险业运营管理优势,实现了社会管理功能,为政府排忧解难,获得农民好评。但是,有许多经验急需总结提升。发展农村保险市场必须从全局出发,着眼于农村金融资产配置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不同地区“保险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国情调研,需要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案。
由中国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合作的“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研究”项目2005年2月正式启动,开展了相关调查和研究。课题组经过半年多的紧张工作,系统总结回顾了几年来农村商业人身保险市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对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村商业人身保险市场面临的经济社会状况、商业人身保险应如何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农村人身保险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定位、农村人身保险市场有别于城市市场的特点、农村商业人身保险的产品及渠道构建和组织形式创新,以及中国农村商业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出版了《中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研究》一书。与此前的相关成果相比,这一研究成果虽然更加注重了对典型经验的调研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但是对具体实践的调研也明显不足,主要表现有:①对每个地区的调研时间较短,不够深入;②调研地区较少,东中西部覆盖面不够,不能对实践经验进行更为系统和全面的总结;③只是进行一个时期的调研,需要长期跟踪调研;④只重点对人身保险问题进行了调研,对财产保险调研不够。“‘三农’保险与新农村建设”的国情调研项目将是对我们此前研究的扩展和的深化。
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三农’保险与新农村建设”问题的研究不仅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政策建议,而且将对我们金融学科的创新和金融学、保险学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