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立项时间:2003年5月,预计结项时间:2004年12月。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1)货币供应量是否适宜继续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2)信用总量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作用;(3)如何发挥利率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4)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实施的影响;(5)汇率制度、国际收支管理、国际货币合作与货币政策框架的组合;(6)中国货币政策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实行模式转型的目标与现实路径。
本课题将在以下几个问题上取得突破:(1)运用现代计量手段,检验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利率、汇率与产出、物价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稳定性;(2)全面分析金融结构变动以及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3)针对中国实际情况,就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提出全面、详细的政策建议;(4)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就汇率制度的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是:在回顾中国货币政策实践历史的基础上,用严格的实证检验方法,充分利用现代计量手段,全面评价中国现行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的有效性和局限性。然后,根据货币年与货币政策实践的发展,逐一考察信用、利率、汇率与国际收支、资产价格、金融结构调整、金融创新等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在中国现有经济制度条件下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各种货币政策体系的比较研究,提出中国货币政策体系的目标模式,并根据中国的现实经济条件和金融改革方向,指出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调整的实现路径。
本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针对我国货币政策“无效”的表现、机制,提出全面的解答;(2)针对我国经济体系、金融结构剧烈变化下的环境,提出货币政策体系调整和改革的方向;(3)我们已经迫切感受到中国经济运行、宏观政策操作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因此,对中国货币政策机制和规则的总结及研究将有利于国外经济政策制订者、经济学者等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从而有利于中国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政策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