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在巴西即将举行的“金砖峰会”上,2012年初金砖五国提出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方案,在经过两年多论证之后有望终将启动。
如果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能够顺利起航,其背后的深远意义值得关注。
首先,这体现了新兴经济体“抱团取暖”的愿望。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但新兴经济体的合作却不断加强,其战略地位不断提升。作为新兴经济体中的“尖子生”,金砖五国虽然也面临许多困难与转型问题,但整体上仍是世界经济重要“引擎”。虽然五国彼此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日益密切,但金融领域的合作还乏善可陈,而后者却是前者的重要支撑。由此来看,以金砖五国加强金融“合力”为切入点,新兴经济体将能够实现深度联系,在全球战略上寻求更多的共赢点,共同应对潜在系统性危机挑战。
其次,对于金砖五国来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一些共同的难题。例如,五国不仅需加强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而且亟需在可持续发展、环境治理等方面有所突破。这些领域的发展,除了政府财政性资金支持,更需要中长期、低成本的金融资金。事实上,这也受到发达经济体的关注。早在2013年2月16日于俄罗斯闭幕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就首次强调了推动长期投资融资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性,决定就动员各种长期投资融资问题开展研究。应该说,金砖开发银行将成为典型的中长期建设资金提供者,能够更有效地满足金砖五国的国内相应需求。
再者,以此为契机可以争取增强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货币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打破发达经济体的垄断。我们看到,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货币金融政策选择,都以其国内利益最大化为主要选择,在面临危机时尤其如此。由于这些国家具有特殊的全球地位,其政策选择往往成为他国经济的不稳定因素,甚至“以邻为壑”的根源,因此经常被批评为“不负责任”。推动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也表达了新兴经济体的诉求。当前,发达国家推动的TPP和TIPP等新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已经开启了新的货币金融战国时代。在此背景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不仅可以简化五国间的融资和结算业务,从而减少对美元和欧元的依赖,有效保障成员国间的资金流通和贸易往来,而且将成为五国寻找行动一致性的重要平台,有助于新兴经济体充分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与博弈,探索替代“布雷斯森林体系”的新时代。
此外,这也是对现有国际金融机构体系的重要补充。众所周知,IMF和世界银行近年来遭遇发展中国家的很多诟病,其行为背后更多体现欧美国家的意图。过去虽非明文默契,但IMF总裁和世行行长却长期分别由欧洲人和美国人来担任。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可使五国在与两大机构打交道时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同时,由于彼此更加熟悉各自的国情,在制度改革方面有许多类似之处,也能够引导多边金融规则的改善,弱化国际金融组织把业务与体制简单“挂钩”的惯常思路。同时,目前区域性的金融机构主要有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国际清算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及加勒比开发银行等,自1991年之后这一格局就没再变过。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成立,将是多边金融合作机构的重要突破,而且成为首次跳出洲际、区域范畴的国际化组织。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如期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将来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从外部来看,还需要与欧美国家、国际金融组织进行有效磨合,在可能的摩擦中也要寻求共赢。另一方面,五国之间也要避免利益协调矛盾,构建相对合理的参与机制与运营模式。当然就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自身来说,由于同时兼具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特征,如何把握好二者的平衡,在可持续经营、风险控制与战略目标之间实现协同,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难点。无论如何,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将成为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尝试,或许也是其走上全球金融舞台的标志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