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光大证券的乌龙指事件出现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该事件虽然是一起随机事件,但它的出现及之后引起的一系列反应至少暴露了我国的证券市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缺陷:
其一,证券交易所的预警机制不全。近年全球股市不断出现报错盘事件,各交易所因此进行了交易机制上的修改,设置了防控机制。如港交所对报价畸高或超低、数量过大的报价,交易系统都自动警示,要求交易员复核。8月16日光大证券一次下单超过600亿资金,有400亿元的报单被交易所拦截,但仍然有200多亿的报单进入了交易所的主机交易系统。在几秒钟内出现如此大的报单,本属于异常交易,但交易所并无如何反馈意见,让其直接进场交易。这反映出我国的证券交易所对异常交易并无任何防范措施,应该及时进行修补。
可以采取建立“熔断机制”,对异常报价自动切断交易。
其次,暴露了我国股票市场的结构不合理。光大证券的70亿资金让22万亿市值的股票市场瞬间上涨超过5%,可见股票指数是十分容易操纵的。如果这样的缺陷被投机者利用,可以在股指期货上获取暴利。从市场运行的实际情况看,8月16日上午11点03分之05分左右,招商银行、工商银行、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指标股同时被推高到涨停板价格时,每只股票的交易量都在一亿元左右,50指标股在这几分钟之内只成交量了20多亿元。因此,用数十亿资金就足以操纵我国的股票市场指数。光大证券的乌龙指之间恰好发生在股指期货结算日,其中的缘由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知道了。
之所以如此,在于我国股票市场里权重最大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都有一个通病:真正流通的股票占总股本的比例很小。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它们的大股东都是国有资本,这些控制在政府手里的股票是不会流通的,实际在市场流通的股票不及A股总股本的10%,但它们在综合指数的权重都是按照其A股总股本计算的。以工商银行为例,该公司的总股本为3340亿股,A股为2509亿股,在沪深300指数计算里,它的权重是按照2509亿股计算的,占权重的比例约为13%,但该公司的实际流通A股只有149亿股。因此,工商银行的实际流通市值并不大,但对应的权重很大,用少量的资金就可以控制工商银行的涨跌,从而控制股指期货的涨跌。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股票结构,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因素。从客观的角度看,这是历史造成的。因为A股市场的融资能力一直不及香港市场,这些超大公司的融资一直是以香港为主要渠道,A股融资只是一个配角。但不排除主观的刻意安排,制造一批可以容易控制涨跌的股票市场结构,从而控制市场的波动。
如何完善这样的不合理股票结构?一种办法是修改不合理的指数计算方法,将实际上不流通的部分剔出指数的计算范围,这样就使指数期货的标的更科学。在沪深300指数的计算上的确考虑该因素,但综合指数的计算没有考虑到该因素。但综合指数对投资者的影响远大于沪深300指数,投资者都是根据综合指数来进行投资决策的。例如,8月16日上午,上海综合指数最大上涨幅度是6%,约120个点,当天交割的指数合约最大涨幅为5.5%,约100个点,二者十分接近。无疑,是综合指数影响到沪深300指数。应该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那些不可能流通的股份剔除出综合指数。
第二种方法是让这些公司在A股增发融资,逐步修正这样的不合理股票结构。第二种办法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相比而言,第一种方法简单易行。
第三,市场监管存在漏洞。由于股票市场存在上述结构性的缺陷,因此,人为操纵股市的现象经常出现,但监管部门并无任何行动。例如:6月28日的股票市场尾盘出现明显异动。下午2点23分,上海综合指数为1947点,比上个交易日微跌3个点。2分钟后工商银行股票买盘出现巨额大单,该买单一直在2亿股左右,报价从3.87元一直推高到4.03元,至收市时仍然有2亿股买单挂在那里,而该交易日工商银行一天的交易量只有1.6亿股。
与工商银行股票异动如出一辙的还有中国石油的股票。
这两只股票的买单需要资金超过30亿元,而当天工商银行和中国石油的股票交易额之和只有9亿多元。显然,这两只股票的异动应该属同一个机构或个人所为,挂出巨额买单并不是为了买入股票,其行为的目的在于推高股价。而且,该行为持续出现了很多次,市场戏称之为“暴力哥”。
诸多的疑问由此产生:究竟是谁在买?动机何在?该行为是否违法?
假如该行为没有违规的话,那么光大证券的行为也应该视为合规,区别只在于动用资金的规模,并无本质上的不同。
市场出现乌龙事件给有关投资者带来了损失,本是一件不幸的事故,但如果我们善于从这个事件上吸取教训,把市场的各种制度缺陷都修补完善,则坏事能变成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