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允许职工持股,不仅关系到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完善、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问题,不可等闲视之
国内学术界有一种十分流行的看法,认为公司的管理层持股有利于公司发展,但职工持股意义不大。
我认为,这种观点忽视了职工持股对公司文化的影响。按照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观点,资本与劳动是对立的,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从西方国家的实践看,员工持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上述矛盾。
美国政府十分倡导企业搞员工持股。早在上世纪80年代,职工持股就作为“人民资本主义”的核心内容在美国广泛推广,成为美国的国家战略之一。
员工持股一度是中国股票市场热议的话题。按照证监会的规定:除少数经人民银行批准的金融企业除外,上市前持股职工人数超过200人的,一律不准上市。存在工会持股、持股会以及个人代持等现象的公司也不准上市,除非上市前予以彻底清理。这使得已经实行了内部员工持股的公司难以走进股票市场的大门。
比如,国内的很多城市商业银行是由城市信用合作社演变而来的,股东都超过200人,于是无缘到股票市场融资。有些已经实行了员工持股的公司为了上市,强行让内部员工把所持有的股份集中卖他人。还有一些公司采取了各种“打擦边球”的方式。可见,这样一个规定,给公司的资本运作带来了相当多的麻烦。
员工持股为何不受待见?从监管机构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两点顾虑。
第一个顾虑是:职工持股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从实践看,确有此类事情发生,有些公司以较低的价格向内部员工发行股票,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入了少数人的口袋。但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政策,如规范审计评估程序、强制进场交易等。从理论上说,这些制度可以基本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
实际上,很多国有资产重大流失都是因为地方政府官员严重失职甚至吃里扒外所致。在此情况下,不论采取何种改制方式,国有资产流失都无法避免。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各种改制方式中,大规模职工持股导致官员受贿的可能性最小,因为没有人愿意为了集体的利益承受法律风险。
第二个顾虑是:职工持股扰乱资本市场的秩序。
上世纪90年代,很多企业的职工股在“一级半”市场广泛流通,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一些企业还采取倒签文件等方式虚假发行职工股,甚至以职工股行贿政府官员,这些恐怕就是证券监管部门对职工股“严防死守”的重要原因。何况,员工持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监管机构的工作量,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指导思想下,内部员工持股成为被清理的对象。
然而,当今中国最具有国际化色彩的公司──联想和华为的成功之道,正是内部员工持股制度。华为公司发展之初就尝试内部员工持股制度,初具规模之后更是花费巨资请国际咨询公司设计和完善内部员工持股制度。如今的华为公司人人有股份。按照现在的有关规定,华为公司不符合上市条件。事实也正是如此,华为曾经想在主板上市,但内部员工持股成为拦路虎──如果我们的股票市场制度的设计把最优秀的公司排除在外,那么,我们的制度设计肯定有问题。
员工持股是构建新型的劳资关系的基础,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因此,是否允许职工持股,不仅关系到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完善、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问题,不可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