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经济结构中诸多不合理的矛盾也长期存在,给未来发展形成了诸多障碍。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也正因为此,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已成为各界共识,并得到了决策层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经济转型升级的要点
简单概括起来,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从增长模式看,政府对资源配置过程介入过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扭曲了市场的发展,不利于配置效率提高,并形成潜在风险;从需求方面看,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从产业方面看,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而且资源消耗偏高,对资源环境产生了较大压力;从城乡和区域看,主要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等等。与之相对应,未来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大概涉及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模式调整,政府之手要逐步让位于市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中,各级政府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也的确起到了相当好的效果,但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的阶段,其弊端开始日渐明显,亟需调整。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相关文件中,有关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方式,政府职能改革和对地方负债等一系列问题的表述,意味着政府高负债、高投资,并以此拉动经济的传统模式面临重要调整。预期在未来,政府负债总量将受到较大约束,同时,随着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支出的结构也会有出现大的调整,投资性支出占比将有明显下降。
第二,需求结构调整,由外需转向内需,由投资转向消费。从理论上讲,总需求结是带动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因此,需求结构也就是经济结构问题的主要方面。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需求结构调整已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心。具体而言,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外需结构的调整。随着我国人口红利消退,以及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所导致的外需萎缩,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在长在未来已难以为继,而与此同时,国民财富快速累积,为内需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基础的条件;二是消费、投资结构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扮演引擎的角色,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投资率整体持续上升,而消费率却呈不断下降趋势。在资本形成达到一定水平,国民财富不断增长的背景下,这一模式也有调整的需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应适度提高。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由过剩行业转向战略新兴产业,由重耗能产业转向低碳产业。中国已步入重工业化中后期,原有传统、重耗、低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模式不堪重负,以战略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为代表的,以低碳和自主创新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升级序幕拉开。与此同时,基于城市化的消费升级又会带动工业化的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在多重动力的推动下,由以生产为主的第二产业向以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转移。
第四,区域结构调整,中西部地区增长潜力逐渐显现。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一个突出表现。从国家目前的战略来看,西部大开发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优先位置,既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促进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后发地区在追赶过程中的增长潜力将会逐渐显现。
二、经济转型升级对银行的挑战
经济的转型升级不可避免地会对银行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一方面,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石。经济转型升级所导致的经济部门、市场主体、交易方式、资金融通等方面的变革,要求金融在功能、流程、客户、产品、效率、组织架构、风险管理、盈利模式等各方面加以调整,促使金融不断扩大规模、调整结构、创新功能,使金融得以深化发展;另一方面,金融发展对经济转型升级也能提供有力的支持。金融资源在各产业间的合理配置,也能有效支持兴产业、优质企业的发展,和推动技术创新与新技术产业化,等等。综合起来看,经济结构调整之于银行,既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首先是对银行业务重点的影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必然意味着经济增长重心调整,而作为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行业,银行业的发展重点势必也会随之变化。从前面所探讨的几个要点看,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银行在客户对象选择(政府、企业还是居民)、业务结构选择(融资还是更广泛的金融服务,如财富管理)、产业结构选择(制造业还是新兴产业,高能耗产业还是低碳产业,等等)、区域结构选择(东部沿海还是中西部内陆)等方面,会面对更多的取舍和抉择,或许会出现较大范围的调整。
其次是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与转型,是过剩产能和无效率企业退出市场的过程,也是高能耗行业或企业受到限制的过程,也是政府职能转变和支出改革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给存量贷款造成较大的信用风险压力。而与此同时,战略新兴产业,即使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仍处于发展初期,前景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在经济转型调整期,银行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可能急剧上升,这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以及风险化解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银行的发展与应对
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导和金融资源配置的枢纽,商业银行资金流向与经济结构调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商业银行的支持、引导和调节作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杠杆。而与此同时,经济的转型也不可避免地给商业银行形成新的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商业银行应在两个方面着手应对,一是积极推动业务转型和调整;二是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在业务转型和调整方面:
1、优化信贷结构,支持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商业银行应按照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合理配置信贷资源的产业行业布局。努力满足重点在建续建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点领域的合理信贷需求,优先支持对传统产业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产业、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新兴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等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有重大影响和示范引导作用的行业、企业。在促进国家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不断优化银行自身的信贷结构。要积极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对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推动我国经济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此外,信贷结构的投放还应相化解过剩产能倾斜,进一步完善差别化信贷政策,推动完善配套支持政策,采取多种形式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2、优化客户结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和零售客户支持。应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积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小微企业在增加就业、繁荣经济、推动创新和稳定社会中起着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商业银行必须积极转变观念,从战略上重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对小微企业业务进行准确明晰的定位和规划,创新服务模式,再造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与小微企业经营相适应的专业化服务营销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支持小微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零售金融业务,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大力发展零售金融业务(特别是消费金融),有利于改善民生,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适应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的需要,商业银行应着力扩大消费信贷业务,积极支持居民消费增长。在继续完善发展住房按揭业务的基础上,继续推动信用卡业务健康发展,改善消费金融产品结构,丰富产品体系,以扩大金融服务范围,满足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此外还应积极研究城镇化过程中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的消费特点,制定实施提高金融服务匹配度和适用性的工作方案。
3、优化区域结构,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三农”业务的支持。配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国家重点发展的地区,就是银行服务和支持的重点地区,也是银行发展机遇相对集中的地区。商业银行应按照国家区域经济布局规划,主动谋划自身的地区发展战略,在信贷投向、网点布局、人员配置、资源投入等方面向国家重点经济规划地区倾斜。此外,还应适度向“三农”倾斜,研究出台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支持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试点方案,以及相关的金融工具创新,等等。
在内部管理方面,商业银行也适应经济转型进程,根据相关的业务与风险特征,全面提升精细化管理的水平。
1、强化风险管理。经济转型时期,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宏观、系统性风险会显著加大。对此,在信用风险评估中,除传统的关注借贷主体资信及抵押品价值外,商业银行还应加强对国家政策、产业发展前景等宏观问题的分析,以动态把握介入和退出某个行业时机。此外,银行还应根据国家政策及监管部门要求,制定更为严格的行业授信政策,并辅之以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制度层面降低经济转型可能给资产质量形成的冲击。
2、转变经营理念。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传统注重GDP增长速度的发展模式会逐步让位于更注重于增长质量的模式,这意味着,银行业高速发展所依赖的规模扩张,将会失去来自实体经济的依托。而且,监管政策的强化(特别是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给银行的外延扩张形成了有力的约束。
有鉴于此,银行应及时调整经营理念,从粗放式扩张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从规模导向型经营模式向效益导向型转变,从以高资本消耗为主导的业务向以低资本消耗为主导的业务结构转型,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努力在业务发展中实现资本节约。资本是商业银行经营和抵御风险的最核心资源,在业务发展中实现资本节约,成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要立足于内部挖潜,尽可能减少业务发展对资本的占用,从对资本的高消耗转变为对资本的合理使用,努力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3、优化银行内部管理。面对金融需求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银行应及时优化内部管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效率,推进流程整合与组织架构调整。建立面向市场、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化管理模式,同时构建扁平化、集中化、垂直化、专业化的组织架构。实施战略业务单元的经营模式,整合客户关系部门和产品部门,前台对客户统一营销,中后台实现业务集中处理和风险监控。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管理的效能提升,降低经营管理成本的目标。
4、以客户为中心,加快产品和服务手段创新。一是以客户为中心,提高客户分类的精准度,并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一是根据技术的发展与客户使用习惯的变迁,加快推进传统网点渠道的转型,使网点由交易型、操作性向营销型、服务型功能转变,充分发挥网点在客户营销和业务拓展中的作用,同时,加快网上银行、手机银行、ATM、POS、电话银行等为代表的虚拟渠道发展,并形成与传统物理渠道的协调发展,进而克服有形物理网点辐射面的不足,有效扩大服务客户的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