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至少具备两个基本功能:一是作为专业的风险承担机构,提供专业的风险管理手段,发挥风险保障功能;二是作为金融中介聚集金融资源,对资金进行跨期配置。
就前者而言,无论是从保费收入、保险密度和深度、国际竞争力来看,还是从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中保险产品比例安排等指标来看,我国保险业的传统保障功能显然不强。就后者而言,我国保险业的金融中介功能显然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在中国保险机构的资产配置中,虽然包括企业债、公司债、金融债和国债等在内的债券占比已跃居第一位,超过银行存款和其他投资,但保险机构仍将30%左右的资金存入商业银行,没有直接发挥资金跨期配置的功能。不仅如此,我国保险投资整体呈现短期化趋势,缺乏具有稳定收益率的长期投资项目,这直接加剧了保险资金的期限错配风险,恶化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期限错配程度。
这就带来了一个新问题:在中国经济总规模越来越大,社会财富累积越来越多之际,为什么保险业的功能、作用和地位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反而呈现发展动力不足的现象?中国保险业如何突破这种困局?
中国金融体系的转型包含两个大的方向。一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以提升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弹性、完善金融体系的功能。二是金融体系必须消化当前金融市场已经积累的高风险,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主要的防范机制是资产证券化。笔者认为,中国保险业应该抓住当前金融体系转型带来的发展机遇,将资金从银行存款等短期投资领域撤出,以资产证券化市场为突破口多维度参与债券市场发展,既大幅提高对债券市场的投资比重,又寻找发展机遇在债券市场发挥专业风险管理职能,同时在提足拨备准备金的前提下增加直接投资,从而强化其跨期配置长期资金的优势。
目前,国内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只是基础资产的证券化,而且大多属于投资期比较长的优质资产,其违约风险较低,因此在尽职调查比较充分的情况下,保险公司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将是比较合适的选择。但作为初级信用风险的担保者,国内保险公司不仅鲜有涉足债券信用保险业务,而且也没有由专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单一信用保险服务,因此国内保险公司可以尝试提供单一信用保险等信用增级服务。例如,随着中国经济的周期性运行,国内庞大的房地产金融体系和商业银行无法承受的按揭贷款风险,必然会推动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资产证券化。届时,保险公司应该抓住机遇,成为按揭保险最大的服务商,深度参与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定价和发行,不仅能大幅降低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融资成本和投资风险,而且即使违约直接投资折价的抵押品也能给保险公司带来较高的投资收益。
此外,作为高级衍生品的外部信用增级机构,保险公司最终能否从信用增级行为中获益,还取决于其对经济周期、基础资产价格走势、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整体判断,也取决于国内信用增级工具和市场交易的规范程度和透明程度。对国内保险公司而言,参与高级金融衍生品的外部信用增级将是一种战略性选择。如果能在技术上突破准确分离纯粹信用违约风险的难题,实现合理定价,保险公司可以参与单名CDS市场。
除多维度参与资产证券化外,我国保险业还应深度参与金融市场,增加包括金融投资和实体经济投资在内的直接投资。对保险公司而言,股权资金比债权资金的成本低、无需还本,而且股息支付方式也更灵活,能直接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并改变公司的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对整个保险业而言,股权投资能提高对金融市场的渗透程度,因此国内保险公司在投资方式上不一定局限于直接持有普通股的方式,还可以采用私募股权、优先股、战略投资、并购投资的“股权+债权”混合模式。
此外,作为投资项目,基础设施的基本特征是投资期限长、所需资本金高、能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和收益、与宏观经济环境的关联性弱、低风险。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符合其高负债的特性,能够很好匹配寿险资金的长周期负债需求。目前,国内保险公司主要以债权计划方式间接投资基础设施,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必须有商业银行担保,并且保险公司自有资金必须达到40%.国内基础设施领域的金融支持者一直是国家开发银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机构,固有的利益格局已经形成。短期内,其他机构的介入将困难重重。欲打破这一格局,保险公司必须不断突出自己的长期资金优势,寻找合适的切入点,例如可以尝试投资现有试点的地方债券,也可以在中央政府或其他机构为解决地方债务而购买资产的过程中进行债权投资。
要深度参与金融市场,我国保险业还应在金融市场中提供新的、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交叉金融产品,增加保险产品在居民资产中的配置比重,从负债端强化保险业在金融市场中的角色,这就对保险业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挑战。有必要强调的是,保险业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跳出传统的保险领域,结合自身已有的优势,寻找最佳契合点,发挥保险的金融中介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