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美元汇价的持续下跌与欧元汇价的节节攀升无疑是两大舆论热点,而人民币是否升值的问题更是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如何?它将给我国企业带来什么影响?该如何面对?值得学术界和企业界人士认真探讨。
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
我国自1994年进行汇率制度改革以来,对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人民币汇率是钉住美元的,10年来它基本维持在1:8.27的水平上。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内市场相对封闭,国内外经济联系还不很密切,企业普遍缺乏和国际市场打交道的经验,所以选择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当时的国情考虑的。这种汇率制度的第一个优点,是有利于进出口企业的对外贸易结算。因为这些企业的对外贸易合同大部分是以美元计价的,人民币钉住美元不仅使其便于贸易结算,也便于进行贸易统计。它的另一个优点,是有利于进出口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在单一钉住美元的情况下,不管美元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如何波动,只要它与人民币的兑换比率相对固定,企业就不存在什么汇率风险问题,这就为企业发展对外贸易提供了一个稳定的金融环境。另外,它有利于国内企业走出去,开展和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目前,不少国家特别是东亚地区的货币以不同形式钉住美元。这样,人民币通过美元这个纽带和这些国家的货币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汇率水平上,国内企业不论是到这些国家做生意还是搞投资,都会感到很便利。
然而,这种汇率制度也存在着一个重大弊端,就是不能根据本国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状况灵活地调整本币汇率,使其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应有的经济调节功能。当本国与被钉住货币国的经济发展周期基本吻合时,这种汇率制度的弊端尚不明显,可是当两国的经济发展周期相背离时,这一弊端便暴露无遗。自2002年2月以来,美元汇率持续走低,到2004年11月,美元对欧元的汇率下跌了40%,对日元下跌了20%。美元的贬值直接导致了人民币的贬值,我国虽然借此促进了出口贸易的发展,然而由此带来的各种压力也日益增大。
从外部看,由于我国出口迅猛扩张,使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接连不断,我国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2002年,针对我国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为60起,涉案金额近10亿美元;2003年,针对我国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为59起,涉案金额增加到22亿美元。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背景很复杂,如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现状都莫不与此有关,但人民币紧随美元贬值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许多国家尤其是我国的主要贸易对象国指责人民币币值低估是造成中国与其贸易不平衡的根源,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声音近年来不绝于耳。进入2005年以来,尽管美国财政部部长斯诺多次重申强势美元政策,但美元汇价从1月11日起依然重现跌势,1月13日世界各外汇市场开盘后,美元兑主要世界货币都出现了100点左右的跌幅。在这一背景下,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责备又风声水起,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空前加大。
从内部看,由于国际收支长期持续不平衡,使我国外汇储备急剧上升,从而导致基础货币投放不断加大。我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除1993年外其余各年经常项目都是顺差,尤其是2004年外贸顺差达320亿美元,为1998年以来之最;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更是连年攀升,2002、2003年分别为323亿美元和527亿美元,2004年仅上半年就达668亿美元。双顺差的必然结果是外汇储备急剧上升,2004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为6099亿美元,较2003年增长51.3%,增长额为2066亿美元,为该年全球外汇储备增加最多的国家。我国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外汇储备的增加就意味着外汇占款的增加,目前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中的比重已经达到75%以上。这种局面使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压力非常大,进而使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大打折扣。
可见,在美元汇率不断走低的情况下,如僵硬地坚持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会使人民币从内外两个方面承受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美元之所以疲软,根源在于美国不断恶化的财政、贸易双赤字。美元贬值的过程,实际上是美国经济调整的过程,只要美国的双赤字没有出现明显好转,美元贬值的过程就会持续下去。然而对我国来说,听任人民币随同美元持续贬值,显然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相左。因此,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适时调整,从刚性钉住美元,转为富有弹性的汇率安排,正逢其时。所谓富有弹性的汇率安排,就是人民币并不急于和美元脱钩,但应逐渐扩大汇率波动的区间,并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调节汇率水平,以改变目前币值被低估的局面,在5~10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内完成相当幅度的升值。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的过程就是在我国政府的监管下,人民币实现有序、稳步升值的过程,这和某些西方国家所要求的人民币在短期内大幅升值是不同的。尽管如此,对由此给国内企业带来的影响仍应有一个清醒的估计。
总体上看,人民币升值将会有利于进口企业的发展。人民币升值后,国外产品价格用人民币表示下降了,将会扩大国内市场对国外汽车、机械、电器、石油、粮食、原材料和日用消费品的需求,那些从事进口贸易的企业由此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经营利润。对于引进生产设备和使用进口原材料的生产企业来说,既可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也可以在花费不变的前提下,引进更为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进口更多、更好的原材料,从而有利于其提高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由于人民币升值改变了本外币的兑换比例,偿还外债所需本币的数量相应减少,对于那些使用国外贷款引进设备或进行技术改造的企业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外债的还本付息压力。
一般地,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会有比较大的负面影响。人民币升值后,用外币表示的出口产品价格上涨,这会影响其出口竞争力;如保持国际市场价格不变,则意味着减少出口利润。目前,我国出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相当比重,这些产品技术档次不高,附加值含量低,出口利润的下降会严重影响出口商的积极性。与此相关联,许多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会面对定单减少、库存积压的尴尬局面,如无其他化解办法,则会引发失业率上升、银行呆坏账增多等联带效应。
上述分析是就总体而言的。然而,我国企业众多,情况复杂,人民币升值对它们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根据受人民币升值影响程度的不同,可将我国企业分成以下几类:
第一类:人民币升值后可能受损的企业
这类企业主要是指一些进口量很大的原料生产企业,如钢铁行业的采矿企业、有色金属行业中铜和铝的生产企业,还有石化行业的石油勘探和开采企业。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这类企业的产品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由于人民币升值降低了这些进口原材料的到岸价格,受国内外价格联动效应的影响,国内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也受到相应压制,至少以后的价格上涨空间会受到挤压。因此,除非转变经营战略,否则人民币升值明显不利于这些企业的利润增长。
第二类:受人民币升值双重影响的企业
这一类主要是纺织、服装、家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企业。
纺织服装业是我国出口创汇最大的支柱产业,行业出口依存度达50%,加上我国出口的纺织品附加值低,降价空间小,因此,人民币升值对纺织服装企业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根据有关研究,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服装业的销售利润率下降2-6%;如果人民币升值5-10%,利润率将下降10-60%;其中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服装行业影响更大。但另一方面,纺织服装企业的主要原料—棉花和化纤的进口比重达20%,主要纺织设备的进口比重接近60%,原料和设备折旧合计占总成本的85%以上。因此,人民币一旦升值,将使纺织服装企业的进口成本大幅降低。综合起来看,人民币升值对这类企业的影响究竟是利是弊,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对总利润的贡献构成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幅度。
我国家具业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迅猛发展时期,1994~2001年,我国家具出口增加了335%,仅用七年时间就成为世界第一大家具出口国,从而把传统的家具业老大意大利拉下了冠军宝座。目前,我国在世界家具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已经达到16.2%。我国家具之所以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价格优势。人民币升值后,以外币表示的家具出口价格上涨,为了维持原有价格优势,势必使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可见,人民币升值对家具出口企业的冲击也是比较明显的。不过,我国家具出口企业所用的木材大部分依靠进口,尤其是我国对各主要林区实行禁伐、限伐后,对进口木材的依赖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可使家具企业降低进口木材的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因家具出口价格下降所造成的损失。具体分析,如果进口木材成本的节约对利润率的贡献超过因家具出口价格下降造成的利润的损失,则利大于弊;反之,则弊大于利。
第三类:从人民币升值中受益明显的企业
这一类包括炼油、造纸、汽车、航空、交通等部门的企业。炼油业可能是从人民币升值中受益最为明显的部门。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达到35%。2004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了70%,而同期国内原油上涨50%,成品油价格仅上涨15%左右,这之中的价差主要是通过炼油企业利润的下降来弥补的。人民币升值后,不仅会降低炼油企业原油的进口成本,也会降低炼油设备的进口成本,因而炼油企业的利润肯定会显著提高。以中石化为例,如果按目前的价格计算,人民币升值5%即可使其2003年的原油进口成本削减1亿美元以上。
造纸业也是从人民币升值中受益明显的部门。由于我国基本上是一个纯粹的纸品进口大国,每年进口纸品的用汇量仅次于石油、钢材而居第三位,因而人民币升值将大幅降低企业进口纸浆和废纸生产线的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盈利水平。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汽车制造业无疑也是一个机遇。由于我国目前汽车关键另部件大多从欧美和日本进口,而汽车产品出口极少,所以人民币升值有助于降低汽车生产厂商的生产成本,缓解降价压力,从而稳定经营利润。
我国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综上所述,可见人民币升值后,受冲击最为严重的将是那些国内市场进口量很大的原料生产企业。对这类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幅度越大,其受冲击的程度就越强。然而从另一方面看,这些企业只要转变思路,调整经营战略,也可变挑战为机遇。因为人民币升值即意味着其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力的提高,意味着企业对外投资成本的下降,从而为它们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发利用国外资源提供了历史契机。目前,我国保有的原料资源非常匮乏,有2/3的骨干有色金属矿进入枯竭期,其中有400多座矿山濒临关闭;油气资源亦不容乐观,大庆、辽河、胜利等东部油田均已进入中后期,而在西部找出替代油田的战略目标尚未实现。如果仍围绕着国内资源做文章,不仅缺乏可持续性,而且生产成本高昂,根本无法与进口原料竞争。所以,我国的原料生产企业应当放开眼光,坚定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到国外去求生存、谋发展。近几年,国内已有一些大企业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如中国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接连收购了外国一些铜矿企业的股份,宝钢则与世界最大的钢铁矿石企业巴西国有铝厂成立了合资公司,在当地建立了规模达80亿美元的工厂,等等。
除了对国外矿山、油气田进行战略投资以外,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包括大型钢铁厂、炼油厂还可以考虑输出冶炼能力,在国外矿产、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参股、控股修建金属冶炼厂和炼油厂。这样可以有效利用国内过剩的产能,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省了运费,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大大缓解了国内原料供应不足的局面,此举还有另一层意义,即有利于保存国内原料的战略储备。
受人民币升值双面影响的企业情况比较复杂。总的来说,这类企业应当通过提升竞争力,调整出口战略,努力抓住人民币升值给其带来的机遇,并积极化解人民币升值给其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样,就能在国际市场的激烈角逐中从容应对,游刃有余。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提升产品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改变以廉价取胜的做法。我国大多数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独特的价格优势,尤其是纺织品和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是非常廉价的。廉价可以使出口产品保持很强的竞争力,有利于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但廉价也有廉价的弊端。首先,这容易招致进口国的贸易报复,近年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以及涉案金额急剧增加,莫不与廉价出口战略有关;其次是使我国的出口结构不能适时得到优化,目前我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出口总值70%,其中纺织品与服装占出口23%,而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仅占32%,低于主要发达国家47%的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42%的水平。因此,这种依靠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扩张实现出口导向的战略是难以为继的,也是不值得提倡的。我国企业应审时度势,改变以廉价取胜的做法,努力提升产品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政府也应通过以经济手段为主的政策引导出口企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的动态升级,而人民币升值是符合这一战略的。
第二,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创建产品品牌优势。目前我国许多出口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更缺乏品牌意识,产品生产用的是国外技术,产品出口用的是贴牌方式,在付出一番劳动和辛苦后,大部分利润流入他人之手,自己只落得个工本费。这不仅使我国企业形不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摆脱不了“国际打工仔”的身份和形象,而且由于在利润空间上很少有回旋的余地,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企业将处于很艰难的境地。所以,我国企业应当未雨绸缪,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力度,不断提高其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和含量;同时积极培育和树立自己的品牌,使越来越多的出口产品形成品牌优势。当然,这需要企业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也需要政府给予政策上的引导和鼓励。
第三,大力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
为了化解人民币升值后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企业除了要提升出口产品档次和创建出口产品品牌优势外,还应大力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包括:出口市场多元化,在努力保持和扩大对美、日及东亚各国出口的同时,千方百计开拓俄罗斯及其他欧洲国家、印度及其他南亚国家和中东、拉美国家等新兴市场;出口产品多元化,实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尤其是机电产品和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并举;出口主体多元化,在继续发挥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骨干作用的同时,大力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出口;出口渠道多元化,按照WTO规则积极研究采取各种渠道、各种方式扩大出口。
第三类企业之所以能够在人民币升值后成为明显受益者,是由于进口原料或进口生产设备在其生产成本中占相当比重,同时其产品又主要在国内市场销售。一般来说,人民币升值幅度越大,或进口产品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越大,其受益程度就越高。当人民币升值幅度一定时,采取以下策略可使受益更为明显:比如,一些正在进行基建或扩建的企业,如炼油、电力企业可适当推迟进口设备的采购,以降低采购成本;一些使用国外贷款的企业若延缓到人民币升值后还本付息,便可大大减轻债务负担。不过,由于国内外市场间存在着价格传递机制,这类企业因进口原料或进口生产设备价格下降而获得的额外收益并不会持久,惟有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方是长远之计。
参考文献:
彭鸣、战春辉:《中国面对反倾销:市场经济地位不是灵丹妙药》,《中国财富》杂志2004年第8期。
隆国强:〈美元下跌绊不倒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快迅周刊〉2002年第23期。
李质仙、张伟文:〈人民币升值对纺织业负面影响不可小视〉,〈中国纺织报〉2004年12月9日。
《美元再贬诱发人民币升值压力,中国双顺差成内因》,〈财经时报〉2005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