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增至8537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高额外汇储备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扩大对外经贸交往的有力保证。然而,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金融形势,我国的外汇
储备也蕴藏着很大的风险。如何认识风险、化解风险,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
高额外汇储备蕴藏风险
高额外汇储备所蕴藏的风险,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机会成本风险。首先,巨额外汇储备导致我国不得不付出很高的机会成本。外汇储备作为一种物质资源的象征,它的持有是有机会成本的,这就是国内资本生产率减去持有外汇储备的收益率。目前,外商在我国投资的平均利润率一般在10%左右,而我国外汇储备的很大部分投资于美元资产,其收益率却很低。比如,2005年年初,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为4.2%-4.6%之间。一方面,我们以高代价从外国借入或引进资金;另一方面,我们却以低价将国内资金给别人使用,这就是持有巨额外汇储备所付出的机会成本。
汇率风险。根据相关资料分析,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约占50%~60%,主要是以美国国债和美国财政部债券的形式存在的。自2002年以来,美元兑欧元、日元等主要发达国家货币持续下跌,虽然2005年曾出现小幅回升,但从2006年的前景看,美元汇率下跌的可能性明显大于继续上升的可能性,其主要原因,一是美国的加息进程即将停止,从而使得美元在金融市场的吸引力将随之减小;二是美国的贸易逆差持续上升,这也将对美元下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高额外汇储备势将面临缩水风险。
货币政策风险。随着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外汇占款投放量越来越大,这使我国的货币政策陷入尴尬境地。2005年年末,我国外汇占款高达7.1万多亿元。据中国人民银行介绍,外汇占款的增长已成为银行体系货币供应的主渠道,这使央行的流动性管理和货币调控面临很大的压力。众所周知,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为防止经济过热,我国货币政策开始适度从紧,各项贷款增速开始持续回落。但与此同时,却通过外汇占款的渠道保持了相当规模的社会资金投放,这与国家收紧银根的政策是背道而驰的。
国际政治风险。综观国内外分析中国外汇储备的文章,都是从经济层面说事。然而,还有一种风险国人绝不可掉以轻心,这就是国际政治风险。当前,美国为应对中国的崛起,在世界范围对中国采取战略遏制政策,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在中美之间未发生重大利益冲突的情况下,这一政策本身倒也未必会对我国外汇储备造成直接威胁。然而,一旦中美关系发生逆转,比如说,两国为台海争端而兵戎相见,谁敢说中国持有的巨额美元资产不会成为美国手中的“人质”?
如何化解外汇储备风险对于我国外汇储备剧增导致的风险,国人已有越来越清醒的认识,而对于如何化解这些风险,却见仁见智,不一而足。笔者归纳学界的讨论,以为以下策略是值得考虑的:币种结构合理化。对现有外汇储备进行调整,以实现币种结构多元化,是外汇管理应考虑的战略方向。尤其是在美元走势看跌的情况下,减持美元资产似乎成为不能不采取的举措。然而,鉴于我国所持有的美元资产数额巨大,在外汇市场上的任何轻举妄动都会导致美元汇价的狂泻。按照“买涨不买跌”的市场原则,美元越是下跌,美元资产越是不能轻易抛售。因此,当前对外汇储备进行大规模存量调整是不明智的。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外汇储备进行增量调整,即停止购买新的美元资产,使新增的外汇盈余以其他硬通货形式储备起来。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增量相当可观,如2004年、2005年的增量分别为2067亿美元和2089亿美元。这样,我们就可在不事声张之中,悄然改变目前外汇储备中“美元独大”的局面,使币种结构变得较为合理。
部分储备实物化。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对进口能源和进口原材料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我国进口量最大的原油以及铁矿石、贵金属等原材料的国际市场价格一路看涨。以石油为例,仅2005年,原油价格便从年初的每桶42美元飙升至最高位的70美元。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字,2005年1~7月我国为进口原油和成品油价格上涨多支付82.43亿美元,由此使我国蒙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损失。然而时至目前,我国并未建立起有效的原油和原材料战略储备,这与我国作为一个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如果动用部分美元外汇,批量购进原油和重要原材料,并形成一定规模的战略物质储备,则既能保值,又能为我国经济安全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可谓一举两得。
外汇管理市场化。目前,我国在外汇管理上实行的是强制结售汇制。在这一制度下,企业从境外获得的外汇必须无条件地卖给外汇指定银行,用汇时再向银行购买;同时,央行对外汇指定银行实行外汇头寸上下限管理,如果外汇指定银行留存外汇超过上限,则超过部分必须全部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卖出,如果低于下限也必须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入,而在这一过程中,最大的买家和卖家就是央行。这样一种带有计划特征的外汇管理制度,使国家承担了最主要的外汇风险。因此,在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按照市场经济原则,逐步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自由度,提高其外汇账户的限额,从而逐步实现意愿结售汇制度,是一个必然趋势。这就意味着原本由国家来承担的外汇风险,今后将逐步变为由市场来承担。但这样做的前提是要有一个较为完善的外汇市场,这个市场要有一定数量的交易主体、丰富的交易品种,以及多样的风险对冲工具。
国际收支平衡化。近年来,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持续出现巨额顺差,由此导致我国国际收支明显失衡,这是造成外汇储备剧增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适时对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进行调整,以实现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转变。这是化解外汇储备风险的最根本措施,也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具体分析,在对外贸易方面,要改变以往那种重出口数量、轻出口质量,以及多头对外、低价倾销的现象,提高出口贸易的投资质量;同时,要鼓励进口,尤其要鼓励进口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等国内紧缺的生产要素。在国际资本流动方面,一方面,要通过实施国民待遇原则,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并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外资项目等措施,以抑制不必要的资本流入;另一方面,要拓宽外汇使用渠道,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外汇需求,尤其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增大资本输出,这对于平衡资本项目,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矛盾是十分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