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遭受了历史上少见的滑坡。为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国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一些重要指标显示中国经济已出现止跌回升的迹象。国外许多权威媒体、著名金融机构以及国内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中国经济走向复苏的重要信号,但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依然相当严峻,目前尚难说中国经济已经触底,甚至还有专家断言今后几年中国经济将会面临一场衰退。
凡此种种预测,各有其理由和根据。这说明,中国经济所处的内外环境相当复杂,经济复苏所牵扯的影响因素甚多。对此,我们既要抱着审慎的态度,高度重视这场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危害,做好最坏情况的应对方案;又要满怀信心,充分认识到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和诸多优势,准确把握能够使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历史机遇。
一、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苏之路艰难曲折
当前,金融危机尚在蔓延,世界经济的下滑仍未见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国经济高度关联,可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在大部分国家的经济都处在衰退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很难独善其身。这主要表现在:
1.外贸出口持续萎缩,出口企业处境艰难
受全球需求萎缩和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影响,目前世界贸易仍未止住下跌的趋势。据WTO最新预测,2009年全球贸易额将下降9%。同时,贸易融资条件恶化,贸易风险上升。目前,全球贸易融资缺口高达1000亿—3000亿美元,许多国家的进出口商因为资金紧张而被迫压缩业务或者破产,因而严重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运转。
据海关统计,我国外贸出口自去年第三季度以来一直持续萎缩,前5个月,我国外贸出口值累计同比下降21.8%,从上年11月份起出口已连续7个月下滑。5月份出口不仅同比下降26.4%,而且环比下降3.4%。同时,进出口总值、进口值也是同比、环比均下降。
在这一背景下,很多依赖出口为生的企业处境艰难,接连倒闭。据广东省副省长肖志恒在全省部门统计工作会议上介绍,仅2008年1~9月,广东省关闭的企业就有5万多家,其中以珠三角的企业居多。就行业来看,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玩具行业,接下来是纺织服装行业,且多数是私营企业。究其原因,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落后、生产经营成本较高,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目前,虽然我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例如放松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提高了部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中国出口企业势将面临更为凶险的外部环境。
2.就业形势严峻,大量农民工返乡
我国每年需要安排的城镇劳动力是2400万。然而实际上我们能够安排的,包括自然减员在内,也就是1200万。每年我们还有一部分农民工,也就是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大约现在农村还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每年需要大约转移800万到900万。所以城镇新增劳动力,加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这样就业的形势就更加严峻。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就业问题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大和非常难的问题,又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所以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全国据目前的统计,离开本乡镇外出就业的农民工的总量大概是1.3亿人,大约有15.3%的农民工因全球金融危机而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找到工作。据此推算,全国大约有2000万农民工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返乡了。农民工大规模失业将严重打击农民收入。目前,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40%,是农民增收的主力。加之国内外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行,农民收入增长难度加大。民工返乡虽然减经了沿海城市的就业压力,但由于大多数农民工长期在外务工,已经不大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大部分不愿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返乡后难以留在农村,向内地大中城市转移,易成为无业游民,加重了如成都这样的城市就业与社会压力。
3.消费者信心指数下跌,通货紧缩阴影再度出现
消费者信心(Consumer Confidence,CCI/也有人称为消费者情绪Consumer Sentiment)是指消费者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对就业、收入、物价、利率等问题的综合判断后得出的一种看法和预期。它是预测经济走势和消费趋向的一个先行指标,是监测经济周期变化不可缺少的依据。
2009年4月,全球著名商业咨询机构AC尼尔森发布的最新调查报告——《2009年上半年全球消费信心指数》报告显示,过去六个月,接连不断的坏消息让全球消费者屡受打击。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全球消费者信心指数已从2008年9月份的84,下跌到77。虽然中国消费者的信心指数稍好于其他国家,可是消费者的预期指数自2008年7月份见顶以来持续下滑,12月跌至100.8,今年4月又跌至89。
随着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下跌,全球和中国都将不可避免地被笼罩在通货紧缩的阴影下。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之后,特别是11月和12月,CPI和PPI数据呈现出
加速下滑的态势。与此相伴,通货紧缩的风险也正在抬头。
二、增长潜力巨大,积极因素可观
尽管中国所处的内外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经济复苏之路艰难且漫长,然而其增长潜力巨大,积极因素可观,这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随着中国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会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住房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形成巨大需求,加强节能减排、生态保护和社会建设等也需要大量投资,民生领域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都为拓展国内需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沛的劳动力资源、完整的产业结构以及较为健全的基础设施,使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不会改变,因此其出口贸易仍会保持较快增长;随着城乡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和生活水准的提高,中国内需市场的潜力将会得到极大释放。这些因素决定,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趋势并未改变。
其次,相对稳健的金融体系、雄厚的财政实力及民间资本为经济复苏提供了强大支撑。
中国金融业尚未全面开放,在此次危机中所受冲击较小。根据中国官方数字,2008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净利润同比增长30.6%,超过5千8百亿元人民币;资本回报率高达17.1%;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接近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近40%。这与世界金融机构普遍遭受重创、接连倒闭破产的状况相比,实属难能可贵。这不仅成为提供稳定的金融服务的保证,也为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预留了弹性空间。
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尽管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自2008年10月财政收入开始连续7个月下降,但是今年5月份出现首次回升,全国财政收入6569亿元,同比增长300亿元。另外,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国民间资本迅速壮大,据估计目前总量大约有2万亿左右。雄厚的财政实力加上异军突起的民间资本,将会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效益,势必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再次,中国政府不失时机地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的重点是以扩大消费需求为核心,以加快改革为重点,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手段,以改善经济结构和拉动经济增长。就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而言,实际上是适度放松银根,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以此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刺激经济和扩大内需,还对提高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预期有重要影响。
三、实现经济复苏应把握的重点
要把上述增长潜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现实动力,使中国经济早日走上复苏之路,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做出不懈努力,本文认为,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准确选择投资方向,重点突出最终消费
防止经济滑坡、刺激经济增长需要加大投资。因此,中国政府启动了总额达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但是加大投资必须体现“重民生”,向扩大就业、启动最终消费倾斜,避免出现不符合结构调整的要求、盲目扩大产能的低水平重复投资,包括:
——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要向城乡基础设施倾斜,一是交通运输应该加强管理和加强配套能力,提高效率;二是要加大城市公共交通和地下网管建设;三是要加大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大小城镇的地下设施投入。
——合理界定政府的职能,开拓消费市场,一是在加大教育、卫生基础投入的同时,开放教育、医疗市场,除基础教育、基础卫生设施公共管理职能继续由政府提供外,高等教育、高端医疗等服务职能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加以解决;二是完善住房制度,启动正常住房需求,发展房地产市场。在完善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住房保障廉租房制度的前提下,其余的住房需求应该按照市场规律,由商品房市场加以解决。
——改变农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农民收入,启动农村需求。
要积极改变农村收入分配格局,启动农民消费市场。一方面,通过价格机制,提高农产品价格,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合法收入;另一方面,加快城镇化进程,使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减少在农村从业的人口,以此来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
2.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人们看到,技术层次低、抗风险能力差的企业纷纷倒闭,然而依靠科技创新、自主研发的企业却处惊不变,屹立不倒。这再一次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道理。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培育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改善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才能为我国经济复苏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培育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务之急是要扭转“重生产、轻研发”的倾向,大力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我们不仅在观念上要认清“科技就是生产力”、“研发决定企业命运”的道理,更要创造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首先,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体系,一方面,要推进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重点扶植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行业骨干企业;另一方面,要支持企业参与承担国家研发任务,让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点技术攻关任务;其次,加大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研发经费不仅要依靠企业自身筹措,还要依靠政府支持,此外,应通过逐步开放金融市场,扶持各类民间金融机构,以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再次,要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法律形式使创新者的身份得到确认,使创新成果得到尊重,使知识财富受到保护,以促使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3.正确确立企业战略定位
首先,出口企业应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虽然美国经济的放慢会拖累其他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但是中国企业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仍有可能扩大出口。中东、非洲、拉美地区以及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经济快速增长,虽然也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但是仍有增长,应该作为中国出口企业的目标市场。中国企业应致力于市场多元化以保证出口量的增长。
其次,以内需市场为导向,主动调整结构。随着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内部需求也逐渐旺盛。因此,在外部市场深陷金融危机的时候,潜力巨大的内需市场应该成为中国企业的重要目标市场。因此,出口企业除致力于扩大出口额外,还应该积极扩展内销市场,以国内市场的增长弥补外部市场的下降。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有理由预期,只要从容应对挑战,善于把握机遇,中国经济不仅有望实现全年8%的增长目标,而且很可能在全球率先步入复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