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报》消息,对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的关注,早已超出了金融界的范围,成为社会公众的一大敏感议题。为此,本报自去年10月起发表了有关人士的文章。今天,我们又邀请三位专家,以中国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实践为例,谈他们的个人看法,以深化对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认识。
改制银行的新风险管理体系有借鉴意义
主持人: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在众说纷纭中,中国的几家最重要的商业银行陆续开始改制上市实践。新年伊始,中国银行的改制上市问题便成为市场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那么如何评价中国银行改制上市工作的成效?这个案例对下一步银行业改革有什么启示意义呢?
李连仲: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致力于建设一个全新的、与国际接轨的大风险管理体系。根据中央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要求,将进一步推进金融体系改革,尤其是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造而建立的新风险管理体系,不仅符合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要求,而且他们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对其它国有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改革,是有学习和借鉴意义的。
景学成:目前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正在加快,如人民银行在去年8月先后推出了《关于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关于扩大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而按照WTO协定,我国国内银行业在不久的未来将直面国外金融机构的冲击。但我们相信股权多元化的中国银行将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充分吸收战略投资者的管理理念、管理经验、技术手段,接受国内外市场的监督,发挥已有和进一步扩展的海外优势,充分利用自身国际化运作的机构规模、技术娴熟以及历史经验,恰当把握国际发展机遇,发挥外汇资本结构优势、经验积累优势,使中国银行的资本结构和效益产生新的飞跃和提高。
李扬:我国商业银行到境外上市,首先要过财务报告的"国际语言"关,也就是要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来编制新的中国银行财务报告。正如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指出的:"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惯例进行完整的财务核算和经营信息披露,已成为关系战略投资者引进及首次公开发行成败的重要问题。同时,研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不断提高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强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提升商业银行管理水平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但由于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存在一些差异,所以,从国内财务报告向IFRS的转换工作,既是实现公司国际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检验一个公司财务信息披露标准化程度的试金石。据了解,中国银行的财务报表实现了成功转换,这为其向国际化商业银行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股权多元化是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必然要求
主持人: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近期一个有争议的热门话题。那么,如何认识中国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对完善中国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中国银行的股权多元化对建设现代化金融企业具有哪些突出的意义?
景学成:近年来国内的实践已证明,引进国内战略投资者或者雇用国外管理人员无法起到推动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国有银行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机构人员众多、利益关系复杂,市场化的转变绝非易事。境外战略投资者通过较大比例的占股和外资进入国有银行必然会打破现有的关系和利益格局,在银行内部形成利益的硬约束,从而有利于推动国有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因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使中国银行的股权多元化,具有以下四大重要意义。
第一、多元化的股权结构是良好公司治理的基础。产权制度是企业内部组织制度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基础,不同的产权制度会产生不同的产权激励机制,进而决定公司治理机制及其运行效率的差异。公司治理机制的优化从根本上受制于产权制度的优化。只有股权多元化,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股东和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在引入战略投资者之前,我国商业银行是国有独资的股份制银行。全民所有制的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个先天性缺陷就是所有者虚置,从而使国有银行的经营行为很容易偏离商业化轨道,而更加体出现行政色彩。这不仅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很难从根本上摆脱政府的行政干预,而且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严重缺乏所有者投资回报的约束。中国银行引入四家战略投资者之后,中国银行的外资比例上升,成为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引入多样化的股东后,银行的经营管理将不只对国家负责,还要考虑到其他股东的利益,服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目标。
借助于战略投资者和海外监管机构对国有出资人代表的非规范行为形成一定的制约力,从而有利于推动银行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并推动相关改革和法制建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股权结构的改善有助于提高经营决策的水平,控制日常管理的非市场性风险,使中国银行在经营治理上更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第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有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银监会曾确定的国有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有四个原则:长期持股、优化治理、业务合作、竞争回避。可以看出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最终目的还是把国有商业银行建成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化金融机构。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国有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来自于金融服务业的快速变革、信贷产品发展的日趋困难,更来自于国内外商业银行的竞争。这种压力对我们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的国有银行在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经营手段、内部控制等很多方面与国际先进银行有较大差距。
国际上一些享有盛誉的大型商业银行,他们有很长的银行经营史,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管理水平。通过战略投资者的方式,使我们与国际性商业银行建立紧密的资本纽带,有助于来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有利于市场化运作与经济模式的完善与健全,按照市场的原则和需求来改造国有商业银行。同时在产品、客户各个方面也会带来创新的产品和服务理念与效率,打破国有银行政策保护中的经营方式与思路。
第三,多元化的股权结构是加强市场监管的要求。传统上对国有商业银行监管仅限于政府部门,其内部约束与市场监管基本是失效的。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在建立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约束的同时,也是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公开上市,接受市场监管的必需条件。
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加强了国际金融市场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心,增强了国有资产获取发行溢价的能力,加快了国有商业银行在国际发达证券市场公开上市。上市后国有商业银行将直接接受海外更加成熟和严格的监督管理,包括银行业监管机构以及证券公司、资本市场、评级机构、研究机构等多方面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关注和制约,有利于真正强化银行监管约束。
第四,由国家控股、战略投资者主导、中小股东为辅的股权结构有助于保证金融系统稳定。股权结构改革后,国有控股使得国家依然能够保证对国有金融机构特别是像中国银行这样的大型商业银行的控制权,同时通过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维护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完善组织管理架构,为国民创造新财富
主持人:商业银行的本质是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讲,建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要建立具有内在自我完善功能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政策、制度传导机制,使风险管理机制在金融经营中发挥重要作用。那么,中国银行在完善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哪些的突出成果?
李连仲:2000年以来,我国银行业逐渐建设了以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为指导的战略思想,深化改革、大力推动风险管理组织建设、机制建设和制度建设。尤其是为适应未来发展和股份制改造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在借鉴国外同业和本行经验的基础上,力求建立一个面向未来、符合本行整体发展要求的集团风险管理体系,坚持把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实现经营风险调整后的回报率最大化。一些银行股份制改革内容突出了体制改革: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权限集中上收等;强化技术改革:采用新的监测技术、计量方法等;推进人力资源改革:高管人员引入外籍总监;工作人员竞聘上岗;资格认证系统等。商业银行的股改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努力完善与股份公司治理机制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和内控体系,突出对高管人员的监督管理,积极尝试从体制、机制上杜绝和减少各类案件和不良倾向的发生。
商业银行在股份制公司成立后,以新的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公司治理架构服务于国家和社会,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内控建设提供了体制和机制基础,进一步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突出内控优先、审慎经营的理念,坚持标本兼治,建立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促进了各项业务稳步健康发展。
为建立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各种案件的发生,商业银行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防范风险和金融犯罪的长效机制。坚持改革和管理并重,构建风险防范长效机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探索与实践,不断改革和调整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这方面的探索,特别值得研究。如中国银行在董事会下设立由董事参加的风险政策委员会,负责审定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并监督执行,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层次。实施风险管理政策的分层管理,将风险管理政策分为董事会层(董事会、风险政策委员会)、管理层、业务操作层面分别进行管理,确定不同层次的授信政策批准程序,并且对现有风险管理政策制度进行集中清理,确定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框架、管理流程,实现风险管理部门归口管理基础风险政策制度。
实行新增授信集中审批,授信决策信息集中核批。将新增授信评审和决策权逐步上收至一级分行和总行,简化对新增授信项目的尽责审查和评审程序,逐步实施一次尽责审查和一次评审。将全辖各级机构的公司客户授信决策信息一律归集到总行进行集中核批,加大总行对各级审批机构授信决策和授信业务的监督和控制力度,使总行各项政策制度在决策环节中得到全面贯彻执行。
李扬:构建科学有效的内控体系是银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并不是因为国际先进银行已经这样做了,因而我们也应当跟着去做,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银行业的经营实践显示,我们的银行管理中存在着一系列薄弱环节,若不加强内控机制的建设,我们将难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银行市场中生存。
作为一名研究者,我密切关注并积极评价近两年来中国银行在加强公司治理机制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因为,在我看来,惟有在内部监管方面"动真格的",通过汇金公司注入外汇资产,这些外汇资产从根本上讲是属于全体中国公民的公众资产,才能够使中国银行继续为全体中国公民创造新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