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EN

研究团队

[按字母排列]
彭兴韵
  • 职称:研究员

领域:货币理论与政策、金融市场、金融发展

电子邮箱:pxyifb@cass.org.cn

个人简介

彭兴韵,1972年4月生,男,汉族,重庆云阳,金融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财贸经济系金融学专业,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货币理论与政策、金融市场、金融发展。

教育和工作经历:

1999年9月至2001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金融学专业博士学位;

1994年7月至1997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金融学专业硕士学位;

1990年9月至1994年7月,江西财经大学,获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学士学位;

2003年8月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2001年7月至2003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

1997年7月至1999年8月,湖北证券公司

主要学术成果:

彭兴韵,《金融学原理》第六版,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7月。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

彭兴韵,郑黎黎、曾刚译,《货币理论与政策》(第四版,卡尔·瓦什著),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6月,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

彭兴韵,《金融市场学》,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8年4月。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

彭兴韵,《转折与变局》,中信出版社,2017年3月。

Peng Xingyun,Financial Theory,The World Century Publishing House,Singapore,2015,此书为《金融学原理》第五版的英文版。

彭兴韵,《金融学原理》第四、第五版,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和2013年6月。 国家“十二五”、“十三五”重点图书。

彭兴韵,曾刚译,《货币理论与政策》(第三版,卡尔·瓦什著),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

彭兴韵,《金融学原理》第三版、第二版、第一版,三联书店(北京),2008年3月、2005年4月、2003年9月。

《资本全球化——国际货币体系史》,译著,独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

彭兴韵,《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与金融自由化》,独著,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

彭兴韵、胡志浩、王剑峰,2013,《不完全信息中的信贷经济周期理论与货币政策》,《中国社会科学》第9期。

彭兴韵,2011,《粘性信息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最新发展的一个文献综述》,《经济研究》第12期,第138-151页。(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

彭兴韵,2010,《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及多元化进程中的中国选择——基于货币强权的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分析》,《金融评论》第5期,第8-27页,2010。(人大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刊》2011年第1期全文转载)。

王磊、彭兴韵,《中国危机管理的货币政策退出研究》,《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期,第36-42页。

彭兴韵、施华强,2009,《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的中国信贷增长分析》,《经济学动态》第8期,第33-41页。(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10年第1期全文转载)。

彭兴韵,《中国物价总指数波动中的相对价格调整及其宏观调控含义》,《财贸经济》2009年第6期,第102-108页。

彭兴韵,2009,《金融危机管理中的货币政策操作》,《金融研究》第4期,第20-35页。(人大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刊》2009年第9期全文转载)。

彭兴韵、吴洁,《从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演变与扩散》,《经济学动态》2009年2期,第52-60页。

彭兴韵、何海峰,《新金融动荡下的中国金融安全分析》,《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9期,第22-28页。

彭兴韵,2008,《加强利率机制在货币调控中的作用》,《经济学动态》第2期,第60-67页。(人大复印《金融与保险》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

彭兴韵、江松霖,《亚洲金融危机国家十年来的金融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1期,第72-81页。

彭兴韵,2007,《流动性、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经济研究》第11期,第58-71页。(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08年第3期全文转载)。

彭兴韵、施华强,《中国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操作反应的研究》,《金融研究》2007年第9期,第20-30页。

彭兴韵、施华强,《美国货币政策的演化》,1.5万字,《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第5-6期,第57-62页。

彭兴韵,《控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长远战略在于人民币的国际化》,《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6期,第82-87页。

李扬、彭兴韵,《存款准备金与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货币政策效应》,《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3期,第11-17页。

彭兴韵,《论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调整》,《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9期,第14-21页。

彭兴韵,2005,《全球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国际经济评论》第5-6期,第51-56页。(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05年第9期全文转载)。

彭兴韵、包敏丹,《改进货币统计与货币层次划分的研究》,《世界经济》2005年第11期,第10-18页。

彭兴韵,《中国债券回购市场的制度演进与进一步的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2期,第31-37页。

李扬、彭兴韵,2005,《解析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及其货币政策理念》,《国际金融研究》第2期,第10-14页。(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

施华强、彭兴韵,《商业银行软预算约束与中国银行业改革》,《金融研究》2003年第10期,第3-22页。

李扬、彭兴韵,The Money Market in China:Theory and Practice,China &World Economy,2002.No.3,pp3-10.

彭兴韵,《中国体制外资本市场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88-95页。

彭兴韵、王瑞华,1999,《对中国城镇居民实际名义收入的测算及其意义》,《财贸经济》第6期,pp24-30。(人大复印资料《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1999年第2期全文转载)。

彭兴韵,《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居民储蓄分析》,《金融研究》1998年第7期,第23-28页。

彭兴韵,1998,《关于证券投资基金的一个理论分析,《财贸经济》第8期,第18-24页。(人大复印资料《投资与证券》1998年第11期全文转载)。

彭兴韵,《建立与发展住宅抵押贷款二级市场》,《金融研究》1998年第4期,第32-36、46页。

彭兴韵,《论现代国债功能的转换》,《金融研究》1997年第9期,第50-53、69页。

彭兴韵,《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金融研究》1997年第3期,第15-20页。

联系方式:

办公电话:65265173

邮箱:

通信地址: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7号